邺城三台考略
(2024-01-27 21:49:08)
邺城三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的三台村,是一处有1700多年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址,是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杰作,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官渡一战曹操击败袁绍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兴土木,营建邺都,建安十五年(210年)冬,筑铜雀台。左思《魏都赋》晋张载注:“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有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则冰井台,三台列峙以烽蝾”。《初学记》卷8:“魏武于邺城西北立三台:中台名铜雀,南名金兽台,北名冰井台。”《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在邺城的西北隅,以墙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虎台、北与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地理通释》:“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日冰井台。
据《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台高十丈,上面有建筑148间,在台顶建有一五层高楼,高十五丈。在楼顶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素有“铜雀飞云”之誉。铜雀台成为了曹氏父子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又名鸛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推算,高达63米)。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邺中记》记载: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加以修筑,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现铜雀台仅留一东南角,长六十米,宽二十米,高五米。
金凤台是三台最南边的一座,为东汉建安18年(公元213年)曹操所建。台高8丈,有屋135间。《邺中记》云:“自魏至后赵前燕及东魏北齐,三台每加整修,甚于魏武初造之时。又安金凤于台颠,故号曰:金凤台。然则改虎为凤者,后赵避石虎讳也而易名金虎台。后赵时在台的周围加砌了一层砖”。北齐天保九年(556年),大修台上宫殿,“因其旧基而高博之”,隋、唐、宋无大变动。元代,金凤台上建有洞霄道宫,明代时期,残缺的金凤台台基之上建立了玉皇大帝庙,清代时期南侧修筑了文昌阁。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
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铜爵台,今周回止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金凤台,周回一百四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宫(真武阁)。冰井台,则北临漳水,周回止一百余步,高三丈,为漳水冲啮,一角已崩缺矣。”
可知元末,邺城三台已被漳水冲刷,整体已湮没7丈,漳河已改道于三台脚下。
自元末,冰井台被冲毁一角开始,漳水的多次泛滥,必然对邺城三台造成严重破坏。《临漳县漳水图经》、《临漳县堤防建设》等资料都对古代邺城堤防有较系统记述。
清乾隆五十九年,漳河决临漳显王村口,水趋东西南流至安阳入洹河。道光三年夏,漳水暴涨。
清朝崔述的《漳河水道记》总结出了漳水泛滥的一些规律,值得参考:“盖漳之所以数决,以流众而挟沙。然自交漳口以上,两峡束之,地峻流驶,势不可停。及至平地,水稍阔,流稍怠,水盛则沙随水而涨,水落则沙傍水而停,停则水滞,滞则溜(土人谓之洪)徙,溜徙则沙愈停,三者相寻无己,其溜必曲。曲则啮岸,啮岸则决,决不甚则灾,决甚则徙。故自明以来,常不逾数年而决,不逾数十年而徙,其水势然也。而决口之上下,
清朝雍正《临漳县志》载,知县陈大桥的《义冢记》写有登上金凤台的情景:“远望太行诸峰,西峙如画,近瞰漳水,滔滔东流,不特曹氏铜雀、冰井,旧迹与波俱湮,即石虎之九华宫,逍遥楼,亦荡然无存。”这说明,那时的三台就已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