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丰碑——铜雀台
(2024-01-27 21:37:06)铜雀台位于华北平原是古代著名都城--邺城的标志性建筑。现坐落在邺城遗址的西北角,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重彩的一笔。
铜雀台从建成起就自带光芒,作为古代园林的代表。铜雀台作为皇家园林,自三国曹魏到南北朝的北齐都是都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典范。同时,铜雀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再次升华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场所,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到乐府诗歌。三国的时代,诗歌带着很多人现实的梦想,带着那个时代的激昂。在这里孕育了建安文学,把诗歌内容、格式推向前方,为后续唐代诗歌的繁华发展做好扎实的铺垫。在书法进程中,在这个阶段书体由汉隶逐步进步为方便的小楷。邺城的宫城建筑是划时代的中轴对称结构。辉煌的邺城皇宫建筑群,因建筑材料的特殊制作工艺,以至于砖瓦在后世中寻来制作文房四宝的砚台,那就是千金难寻的铜雀瓦砚,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的见证。铜雀台千百年来盛名不衰,流传千古,成为了河北一张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
邺城作为文字之城在文学传统中的形象,聚焦在建安时代铜雀台的意象里。铜雀台是东汉末年曹操建造的著名宫殿。“铜雀台新成,公将诸子登之,使各为赋。”曹操的次子曹植,为此写下了著名的《登台赋》。后因其华丽,当时文人追求仕途,借此吟咏来夸奖曹操的功绩。铜雀台成为当时文人墨客施展才华的重要场所,文化的引领者有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历史文人。他们常常聚集在铜雀台上,用笔墨直抒胸襟,慷慨豪气,抒发自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闵时悼乱,记录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凉,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邺城的辉煌,最具有震撼力的形象代表了曹操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是三国时代英雄们的梦想。铜雀台记录着近四百年的都城历史,为后来文化圣贤们带来无限灵感,南朝、唐朝、宋朝及清朝的诗人成功记录着邺城的沧桑。
时代变迁,在隋朝时邺城的宫殿建筑群大部分已经被毁坏,但铜雀台作为历史的见证,坚守邺城的沧桑。社会在盘旋着前进,邺城作为历史都城的起伏,像人的生一样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万千。后世的文人感悟世事沧桑,开始用代言体的形式寄寓内心之情感。从唐朝到清朝,古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借"邺城和铜雀台"这一精神载体来抒发自己情感,成为当时文人笔下借古讽今的主要意象之一,引起了文人对建安、曹魏之邺城的兴趣。从唐朝到清朝,漳河还没有改道还邺城的北岸,金虎台、铜雀台、冰井台邺城三台的遗址保存得很完好,作为文化历史的高地。李白、杜甫、王维、王勃、欧阳修、苏轼、晏殊等等历代文人都会专程拜访邺城这座游览圣地。从李白的《邺中赠王大》中“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中,有点看到曹操的梦想。王维的“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带丝丝伤感。陆游诗中“邺下王孙今胜流,相逢三伏凛生秋”。李商隐的“绕树无衣月正高,邺城新泪溅云袍”,岑参诗中“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中都有相思和惋惜之情。罗隐的《铜雀台》“只合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不免让人想起曹操建台及在台上饮酒作乐的往事,也为曹操死后终生幽闭在台上的大量侍妾和乐妓们的悲惨命运,洒下同情的泪水。邺城的命运,让人看到铜雀台,明鉴历史感叹之余,形之于吟咏,留下了大量的诗章。
铜雀台驰名中外,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其中诗仙李白的“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都流传久远,广为人知。
唐代以后,铜雀台因此名声大振,其盛名大大超过邺城。铜雀台、铜雀妓成为了南朝、唐代标准的诗歌体裁。五百年后,宋代文人思想意趣发生转变,崇尚金石,对先唐诗兴趣甚微,文人文化载体就从铜雀台转变为追捧的铜雀瓦砚。王安石在《相州古瓦砚》中写道“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
铜雀台在诗歌文化传统中的绵延,历经了千年风雨洗蚀,使邺城的铜雀台烙在人民的心里,其实铜雀台在更时候代表一种力量,一种使命,一种载体。时至今日,它仍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一个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