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三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的三台村,是一处有1700多年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址,是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杰作,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东汉末年,面对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后,曹操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之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为了统一中国南方地区需要有精锐的水军。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邺城西北开凿玄武陂,以训练水师。开凿陂池大量池土堆积如山,不利于邺城防守,曹操于是利用这些池土在城西北筑铜雀三台。建安十五年(210年筑)铜雀台,十七年(212年)竣工。建安十八年(208年)筑金凤台, 建安十九年(209)筑冰井台。
左思《魏都赋》晋张载注:“铜雀园西有三台:中央有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则冰井台,三台列峙以烽蝾”。《初学记》卷8:“魏武于邺城西北立三台:中台名铜雀,南名金兽台,北名冰井台。”《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在邺城的西北隅,以墙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余间,铜雀台位于三台中间,南与金虎台、北与冰井台相去各六十步。中间阁道式浮桥相连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地理通释》:“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日冰井台。
据《水经注·卷五·浊漳水》记载,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台高十丈,上面有建筑148间,在台顶建有一五层高楼,高十五丈。在楼顶置铜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飞,神态逼真,素有“铜雀飞云”之誉。铜雀台成为了曹氏父子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曹操在其上平定严才叛乱,并接见和宴请了从匈奴归来的著名诗人蔡文姬。曹植也曾于此挥笔立就《登台赋》,至今传为美谈。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又名鸛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按汉制一尺合现在市尺七寸推算,高达63米),并在台的周围加砌了一层砖。。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冰井台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储藏着大量的冰块、煤炭、粮食、食盐等物,以防不虞。石虎时将冰赐大臣消暑降温。
北齐天保九年(556年),大修台上宫殿,“因其旧基而高博之”。《邺中记》记载: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加以修筑,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冰井台修整后改名崇光台。北齐末年,邺城佛教达到了鼎盛,后主高纬把邺城三台宫舍辟为大兴圣寺寺所。
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现铜雀台仅留一东南角,长六十米,宽二十米,高五米。
隋、唐、宋无大变动。元代,金凤台上建有洞霄道宫,明代时期,残缺的金凤台台基之上建立了玉皇大帝庙,清代时期南侧修筑了文昌阁。现存的金凤台夯土遗址比较完整,南北长122米,东西宽70米,高12米。。至明朝中期,冰井台还遗迹可循,“旧基略无可见者,今惟三废台存”。
隋唐代以来,邺城三台的如何遭到破坏的?分析原因:
其一,漳河的改道及河水的泛滥是破坏三台的主要原因,历史上漳河出现了多次大洪水及改道。
北宋时期的漳河河道基本同唐代,漳河以北道流向为主。史料记载见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大体自折而向北,沿临漳县、磁县边境经董庄村、谷子、北柴屯、章里集、后章村、西后坊表村,经肥乡、广平向东北流去,至冀县与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间等地直达天津入海。
南宋以后,漳河开始以南道流向为主,东道流向为辅,不再走北道。开始对三台进行冲击。尤其是元末以后漳河对三台的破坏最为严重。
元、明、清,漳河以南道流向为主,从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间,有347年走南道。
元末,漳河从临漳境太平村东流经显王村,东营、赵庄、北杜村北、三村南、武学南、邓庄北、王庄北、赵坦寨南、王明寨南、烟寨南、洛村南、岗陵城南、北张村北、五岔口北、兵马寨北。此干道在兵马寨北分叉。其中:一路由张柏鹤东北、陈厉村西北、有阁刘南、贺寨出镜入魏县界;另一路由漳潮、西羊羔、刘羊羔、中羊羔、南羊羔、杜油坊、马荒出镜入成安县。
南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铜爵台,今周回止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金凤台,周回一百四十余步,高三丈,上建洞霄道宫(真武阁)。冰井台,则北临漳水,周回止一百余步,高三丈,为漳水冲啮,一角已崩缺矣。”邺城三台已被漳水冲刷,整体已湮没7丈,漳河已改道于三台脚下。
自元末,冰井台被冲毁一角开始,漳水的多次泛滥,必然对邺城三台造成严重破坏。
明代,漳河从临漳境太平村东流 由显王村,南流倪辛庄、赵彭城、窑头出境入河南安阳,于崔家桥、吕村入卫河。另一路自三台向东南经曹村、教书屯、孙陶、由胡口村西出境入安阳洹河。
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漳、滏在临漳县张固村河口(今临漳县杜村乡西营村西南约三里处)合流。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丙戌,河南临漳县奏:六月大雨,漳、滏两河皆涨,冲决临漳三塚村堤岸二十四处。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七月,漳、滏溢坏临漳杜村西南堤,四年又决,彰德皆命修筑。
嘉靖《彰德府志》载:崇祯三年(1630年)吕维祺在《登铜雀台二首》诗中说:“所谓南城、北城、金凤、冰井皆不可复识,惟见孤台荒庙,漳水汤汤而已。”他说的“孤台”指的是铜雀台,实际就是现在的金凤台。从吕诗跋语中可知,冰井台在明末已被漳水冲毁。
清乾隆五十九年,漳河决临漳显王村口,水趋东西南流至安阳入洹河。道光三年夏,漳水暴涨。
清朝崔述的《漳河水道记》总结出了漳水泛滥的一些规律,值得参考:“盖漳之所以数决,以流众而挟沙。然自交漳口以上,两峡束之,地峻流驶,势不可停。及至平地,水稍阔,流稍怠,水盛则沙随水而涨,水落则沙傍水而停,停则水滞,滞则溜(土人谓之洪)徙,溜徙则沙愈停,三者相寻无己,其溜必曲。曲则啮岸,啮岸则决,决不甚则灾,决甚则徙。故自明以来,常不逾数年而决,不逾数十年而徙,其水势然也。而决口之上下, 则视水之盛衰。雨甚水盛,急不能泄,怒不能待,则决多在上游;水少杀,则势舒怒浅,而上游不能决,待少下土疏而后决;又杀,则又下而后决。
清朝雍正《临漳县志》载,知县陈大桥的《义冢记》写有登上金凤台的情景:“远望太行诸峰,西峙如画,近瞰漳水,滔滔东流,不特曹氏铜雀、冰井,旧迹与波俱湮,即石虎之九华宫,逍遥楼,亦荡然无存。”这说明,那时的三台就已是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漳河现状流向:由临漳县西太平村,三台南、曹村北、秦村南、三宗庙北、齐楼南、二分庄北、南史庄南、岗上北、油房北、砚瓦台南、砖寨营北、鸡李村南、彭村北,于申小屯北出镜入魏县界。冲积扇范围:申小屯附近。
由此可以推断从元末至清几百年间, 漳河几次变迁改道及漳水频繁泛滥,对三台形成造成致命的毁坏。
其二,578年邺城被毁,州、郡、县南迁安阳、590年邺县迁移邺城三台西90米,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邺县,邺县治所职能消失,治所变迁,三台段漳河堤防建设受到影响,也是邺城三台被毁坏的原因之一。
其三,明代韩姓人家从山西洪桐县移民到台底村,后叫台上村,也就是今天三台村,几百年来,当地的村民种田、拉土盖房对三台也造成了人为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