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抵巇篇》中蕴含的几种意识
(2020-06-09 19:30:17)
《鬼谷子》一书是先秦纵横家的理论著作,也是对春秋以来行人游说、谏说的经验技巧和此类文章写作经验与技巧的总结。通过对过去学者们所忽略了的很多现象进行总结、概括,悟出了一些道理,总结出一套理论,抵巇就是其中之理论一项。
《鬼谷子》一书成书以来一直颇受非难,主要是来自封建正统思想的门户之见,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功成名就、显贵于诸侯的价值观念,以及为达到此种追求而采用的方式和技巧。而《鬼谷子·抵巇》又是其中颇受争议的一篇,其原因固然也少不了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打击和破坏。
现如今,我们探讨古代文献多采用批评的继承方法,就《鬼谷子·抵巇》而言,我们亦是如此。中国人一般采取的处世哲学都尚法中庸之道,提倡求同存异,我们亦可以此道探究纵横家一派之著作,则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抵巇篇而论,笔者拙劣地提出其中蕴含的几种意识,愿与对本篇感兴趣的学者共同学习、探讨和分享。
一、总结规律,思辨意识
先秦诸子,自成体系,莫不因其所研究内容立身,以总结规律来显示其说服人的能力,而规律的取与得又势必显示出古人研究哲学之脉络,而但凡有哲理之言论,又总会与思考问题和辨别事物发展规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鬼谷子书中的思想也表达出一定程度上的唯物主义因素。固然,总体上说来,此书以道为“天地之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在具体论述中,特别强调对现实的了解,要求人的思想要合乎实际,要求注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篇开篇便言:“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此言其认识事物的方法,总结出“反往以验来”之规律。反往以验来,言返回历史寻找历史上同类事例的解决办法,或经验,或教训,来比论今天。
鬼谷先生的研究内容被自己或门人以及后人称之为“述”,足见其思辨意识之强,其说必然以大量的实践实事、历史为基础,并以其自身智慧之中的已知之理为铺垫,而形成一套理论以处理世事,便成了其著作中作出种种规律之渊*.
二、防微杜渐,忧患意识
忧患二字皆从心,本自既与思虑有关,也就体现出人的智慧源于对变化万端的事物的思考。忧患意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早就占有一席之地,《周易》中有言:“君子终日乾坤,夕惕若,进无尤。”“履秋霜,知冬之将至。”以及中国成语中的见微知著、未雨绸缪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点。
1.何以忧患
在《鬼谷子·抵巇》中很明显地反映了这种意识。其中言到:“巇者罅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地。”此言事物皆会由小到大,若处理不善,后果不同。裂缝若不早些发现,便会越来越大,以至于难以挽救。萧登福曰:“抵巇篇及在教我们如何去弥补事实的缝隙,使事情免于溃败。”当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篇中有言:“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讲到万物开始时,经常都是微小的像秋天鸟毛的末端,一旦成长壮大,就像泰山的山脚那样巨大稳固。以此比喻来警戒人们培养和树立忧患意识,警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并及早处理出现破败迹象的事物,以避免产生越来越难以应对的局面。
当然,事情发生了,摆在面前,多有难办与易办之分,大事与小事之别,做出何种处置,达到何种效果便显现出个中智慧之差异,便彰显了防微杜渐之重要性,这便是“忧患意识”之深意所在。
2、何以解忧
《鬼谷子》一书之所以被冠以“述”字之称谓,原因之一在于它不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如何解决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称之为方法论。当忧患产生了,该如何应对?
抵巇篇有云:“巇始有联,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陶弘景曰:“朕者,隙之将兆,谓其微也。自中成者,可抵而塞;自外来者,可抵而却;自下生者,可抵而息;其萌微者,可抵而匿;都不可治者,可抵而得。”其中讲到忧患源自何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篇中云:“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此言辨识缝隙的方法,言若出现危情,圣人知欲明哲保身。要根据变化来论事,熟悉运用计谋来辨识细微的缝隙。篇中云:“其施外,兆萌牙孽之谋,皆由抵巇。抵巇之隙,为道述用。”兆萌,即微小的征兆,喻事物出现微小的缝隙;牙孽,即下萌芽状态时,及时发现其罅隙,是抵巇的根本方法。
综上所述,面对可能的或已经发生的忧患之事,首先,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全面分析,以求对症下药;再次,勤于思考,善于对策,以除忧患。
三、反思愚忠,民本意识
愚忠君是封建正统思想中最大的糟粕,而《鬼谷子·抵巇》中却公开宣扬反对愚忠的民本意识,这也正是其书前人多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柳宗元言其:“险盭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学者宜其不道。”(鬼谷子辩)。宋濂云:“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诸子辩)。
1、该意识在本篇中的表现内容
篇中有云:“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此话最能表现其反对愚忠的民本意识。本篇是《鬼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篇,也是受封建正统思想攻击最厉害的一篇。因为作者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的,他看待和处理社会矛盾是站在一种比较公平、比较客观的立场上的。他公开宣布:国家社稷产生了问题,还可以挽救的话,就协助当政者进行挽救;如果国家已经腐败不堪,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就不必对君主愚忠,而是主张推翻他,取而代之。这种观点把当时的民本思想推到了极致,接近了民主思想的边缘。
2、这种意识产生的原因及条件
反观历史,每一个社会动乱的年代同时亦是文化思想繁荣的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中国文化史上同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纵横家的思想大概其产生和活跃的氛围就在于此,而且这个历史时期同样也是其最有影响力的时间段,之后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未见其有何大的活动记录。在秦王朝统一中国建立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以来,在尊儒尚法的正统思想统摄之下,其影响力更是黯然无光,是以在那样的年代有《战国策》出现,有苏秦、张仪等这样的游说之士颇为占据了一定的影响空间。
孔子称这个时代为“礼崩乐坏”的时代,这种意识,只可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产生的土壤,有宣扬的空间。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当时的臣子取代君主之事时有发生。董钟舒《春秋繁露·王道》统计,“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一”,《汉书·刘向传》中统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如历史上记载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产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下。
3、其他门派对这种观念的态度
活动在战国前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与《鬼谷子》有相似之处。孟子不理会空有其名的周天子,到处游说诸侯,在《孟子·万章》中对齐宣王说:“如果君主出现过错,贵戚大臣就要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而君王不听,贵戚大臣就可以取代君王之位而代之。”当然,孟子认为可以取代君主的是贵族大臣,而《鬼谷子·抵巇》认为平民出身的游说之士也可以“抵而得之”,两种主张是有差别的,而且孟子坚持儒家的道义,轻视功利,跟纵横家分道扬镳的。
战国后期的法家对这种原始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主张绝对尊君。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只有法家与鬼谷子公开宣传权术,但是,两者又有差别。法家只主张运用权术去驾驭臣子与百姓,把“法”、“术”、“势”都当作君主驾驭天下的手段,而鬼谷子却主张,上下之间相互都可以运用权术,甚至主张下级可以取代君主。之所以鬼谷子受到强烈的非难与谴责,而法家顶多被批评为“刻薄寡恩”,主要是因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封建君主制度,而鬼谷子思想具有破坏性。在这种专制制度下,“可抵而得”的思想,当然会被看成是洪水猛兽,受到批评和歪曲。所以,宋濂要说《鬼谷子》是“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则失天下”。
四、审时度势,作为意识
先秦诸子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儒家、法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墨家介于两者之间。而在后世并未展现其影响力的纵横家的态度恐怕要比儒家更为激进些许,篇中有云:“天下纷错,士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馋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当此之时,能抵为右。”此言万物之变化必有所象,能察为知觉者,或有不少,但能察而全面分析并得应对之法者或并不多。就像上面所言的情况出现了,纵横家必然会有所行动,故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反映出很强的争胜意识。
篇中有云:“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能做到这样,必然少不了审时度势之本领。纵横家多提倡有所作为,这与其崇尚名利富贵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这种审时度势的作为意识,才颇显其古为今用之能,如今,其理论多被今天研究用以军事、外交、政治、商业等许多领域。
其实,真正认真总结春秋以来行人活动的实践经验和战国初期以来士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经验教训,对于士人在封建制度下如何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进行认真探讨的著作,是《鬼谷子》这本书。我们在历史的今天研究探讨其内容理应抛开门户之见的圈囿,在批评中接受,在接受中批评,在选择中吸取,在吸取中选择。我们总是在以正确的理论为天平来给与有争议的事物以最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