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石英杰

(2016-01-27 10:00:00)
标签:

诗人周刊

诗空星展

实力诗人

燕赵七子

石英杰

【北制新浪博客信纸】温馨家园--黄色系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之一石英杰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石英杰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石英杰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石英杰

石英杰,男,1969年出生于保定市易县,河北省作协诗歌艺委会副秘书长,河北省青年诗人学会副会长,保定市作协副主席,保定学院中文系客座教授。倡议并组织保定文坛第一个本土诗人群落“新保定诗群”,引发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文艺报等30多家媒体报道关注。曾出版诗集《春天深处的红颜》《光斑》,作品获大众阅读报2008年年度诗歌奖、荷花淀文学奖等,曾被《新华文摘》《读者》《青年文摘》等转载,入选《中国当代诗歌导读(2010卷)》《2014年中国诗歌精选》《河北诗选》等国内多家权威选本,曾连续两年入围诗选刊“中国诗歌年代大展”。

石英杰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iyingjie2009

 

                                               石英杰诗选

   易水,我深爱的河流     

 

我深陷于版图----

你在我的背上

流淌着。漩涡裹挟着泡沫

抚摸着龟裂的朝代

抚摸着密密分布的丘陵、平原

 

背负起上游和下游,背负起断代史

河水荡漾,掀开伤口

一百年,一百年

露出星光照耀下的异乡

 

你像泪水流淌着

在我的脊背上刺青,纹身

你像流民呜咽着

用狼毫笔写下草书与楷书

写下八卦,传说,族谱,庙号

 

我匍匐着,拿出整个胸脯

去爱满地的沙砾和卵石

去爱消失的倒影,淤泥

我这样爱你:用后背替代河床

为你持守,为你湿润,也为你干涸

 

我的灰白的尸骨,抬着古朴的诗篇

抬着悲怆的河流,抬着怀抱落日的河流

抬着贫穷的喝劣质酒的父亲

抬着干瘦得能数出肋骨的父亲

抬着塌下腰来的父亲整夜整夜的咳嗽

 

我背负的河流之上,正刮过一场秋风

它席卷着黄沙,又被黄沙所遮蔽

它不会认出这条河流

不会看到葬在河流下面的我

不会看到瓦解的英雄,损坏的竹简,生锈的镔铁剑

 

荆轲塔是件冷兵器

 

微光渐渐退去。这件冷兵器

遗留在空旷的大地上,只剩一个剪影

像小小的刺

扎进尘埃,扎在诡秘的历史中

 

将枯的易水越来越慢

像浅浅的泪痕

传奇泛黄,金属生锈

那名刺客安睡在插图里

 

天空下,那个驼背人

怀抱巨石一动不动

他的头顶

风搬运浮云,星辰正从时间深处缓缓隐现

 

断流的易水

 

我的城池埋在地下

到底被囚禁了多少年

我的河流

踉踉跄跄哭了一路

如今,为她流尽了最后一滴泪水

 

还要等多长时间

才能打开这龟裂而沉默的土地

我想把我的城池请出来

让她好好看看

天空是不是已经换过

树木是不是已经换过

这田野上剩下的棒子棵是不是当年的武士

 

我想用一场鹅毛大雪为她招魂

那些磨损的铭文,铜戈

那些瓦当,作坊能不能苏醒,复活

我想彻底搞清楚

那些遗址到底埋藏着多少不肯散去的冤魂

那些真相到底消耗了多少屈辱,不公和悲愤?

 

大风吹灭多少悲欢

 

故国,你起伏的胸脯上

我就是盘踞的河流

宛若裂纹,怀抱一件陈年瓷器

 

静下来的我,细如发丝

长长的琴弦,似乎马上就要扯断

一次,一次弹拨

像突如其来的劫持

像缓慢的闪电,时隐时现

 

大风起兮,吹灭多少悲欢

为停顿而停顿,为消失而消失

这磨损的刺青,这褪色的疼

故国,我怕瓦解了,会被轻轻吹散

 

炖烂的故乡

 

在荒郊野外

炖肉的香味充满了致幻剂

 

砧板上挣扎的故乡

被屠夫捅杀,大卸八块

扔进铁锅

放上葱,姜,桂皮

愤怒如热气难以遏制

但血腥味却不得不褪去

炖烂的故乡,肉和骨头慢慢分离

 

丧家之犬的泪水中

故乡复活了一万次,又死了一万次

那些弃于荒野的骨头

他一遍遍舔舐,最后舔到了盐和火硝。

 

山间的灌木

 

再过三十年

我也会像这段消失于荒野的长城

变成沉默的废墟,绝口不提往事

 

当被迫说出这个秘密

我又不知不觉往前延伸了一寸

但我并没害怕,灌木的影子中依然藏有青春与悲悯。

 

傍晚的山间

 

我没能看到

这段长城变作遗址的全过程

阴影开始遮蔽山色

低矮的垛口

最终宽恕了亡命的山鹰

 

风也无法吹走一切

野茫茫的

剩下缓慢移动流萤

剩下揪心之美,苍茫之痛

 

旺隆湖的暮色

 

先是飞鸟,紧跟着是树林

后来连庞大的山脉也开始模糊

秋天正往这儿赶

而它们却在向后撤退

 

湖面燃烧的云影已经熄灭

湖水缓慢凉下来

对岸的梆子调还没唱完

唱戏的那个人便不知所终

 

暮色越来越浓了

我看不见的事物越来越多

事实上它们并没消失

而是像糖溶化在水里隐身于夜色

 

大地黑下来,天空都在附和

遥远的石头被不断磨亮

可星星只是复制品

我该相信谁,又该归降谁?

 

大雪斜着下

 

山岗继续沉默

牧羊人跪了很久,很久

 

他被抢劫一空

苍天呐,终于借给了神秘的羊群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石英杰

《诗人周刊》诗空星展★第七期★实力诗人★燕赵七子★石英杰

早晨的云阵

 

暴怒的云阵向大地俯冲下来

狮子是唯一的指挥者

风又硬了些

先是利齿,嘴巴,然后是整个头颅

我亲眼目睹了狮子变成绵羊的过程

我相信,如果狮子还是狮子

楼顶的避雷针

肯定会结束沉默,把掌握的真相完全说出来

可铁青色的云阵慢慢被烧红

最终,烧成了灰烬

愤怒还没落到楼体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萤火虫

 

黑夜是这么强大。依次吹灭一盏盏灯

吹灭山顶的庙宇

吹灭树林中倒挂的蝙蝠

吹灭路上站立的大象和侧卧的狮子

吹灭漂浮在海面的影子与泡沫。

 

山下的人,隐身螺壳

歌唱。窒息。昏睡。

黑暗灌醉无辜的人

下蛊催眠,让忠诚者习惯背叛

 

草木茂盛,叶子潮湿

弱小的昆虫,翅翼颤动

身体偷偷发光,冰冷的暗语

叫醒迷途的潮汐和沉沦的岛屿

在黑暗深处,一片一片莫名其妙活过来

 

奔跑的芦苇

 

尘世呵

不幸落在你们手里的

只是无法收回的被侮辱被鞭笞的肉体

而那些倔强的灵魂

一路跌跌撞撞

一直在使劲挣脱

妄图冲出风

冲出这个庞大而诡秘的时代

 

偈语

 

风轻轻吹

天空成了这座大山的披风

 

那个带罪之人远道而来

在佛前慢腾腾跪下

蒲团像磁铁

收服了时间的碎屑和隐秘的星轨

 

他没有发现

一片干净的云朵

似停似走,似走似停

恰好作了整座寺院的披风。

 

密林深处的光

 

更多的在消失,在中途不知所终

只有极少的探路者

抵达幽暗的王国,找到了变红的叶子

 

狮吼被瓦解,风声突然响起

这古老的神谕,我只能聆听

无法转述其中的奥秘,像废墟守口如瓶

 

山中

 

这些险崖和孤峰,像教堂的尖顶

置身万丈深渊

面壁。忏悔。

罪孽太深了

神已然撬开我的嘴

薄雾里,偌大峡谷却没有丝毫回声

 

霜降日

 

造物主

你造出多少险峰,是为造出多少深渊

你造出罪孽,是为了造出牢笼

你造出大地,是为了造出风声和时间

 

光重新返回尘世,人群如潮水开始涌动

熹微中,那个蒙面者

正水淋淋上岸

穿过沼泽地,向我一步一步走来。

 

雪落下来

 

最黑处,他们默诵的时间

从天而降

挣脱了缰绳的山河

遍地是险峰与绝境

野兽出没,哪里才是小民的容身之所?

 

风过山神庙

那旗杆像神秘的手指,指向天空

 

我的爱该从哪里开始

   

父亲,你能吃上肉吗

父亲,你能喝上酒吗

父亲,你能睡上热炕吗

 

我知道,只要使劲在天上飞

最后一定能找到你

可天空太远,我怕中途折断了翅膀

 

我知道,只要使劲爱这土地

最后一定能爱到你

可土地太大,我该从哪儿开始呢

 

是啊,到底该从哪儿开始?

是从干涸的老井开始

还是从沉默的杨树墩开始

 

那只马尾鹊围着树墩悲鸣了三圈

-------落脚的树干被锯掉了

一定还有什么东西剩在土里

 

这个树墩像绝望的疤痕

我确信,从这里往下爱

爱到多少疼痛,就会爱到多少黑暗

 

父亲,在半山腰你的坟

被冒头的太阳弄成了一大块金子

而我像身无分文的乞丐

远远望着,迟疑着,久久不敢走过去

 

桃花劫

 

不知道春风凑到跟前说了句什么

这些花骨朵儿的脸一下子羞涩起来,从脸蛋红到耳根

一直红到天上,红到漆黑漆黑的夜晚

 

细细的刺扎在里面。怀孕的词

充满她们,让整个世界臃肿而美

让内心酿出透明而发亮的果汁

 

谁都没有看到那个人。在半山坡,他穿着隐身衣

坐在冰冷的青石上,看着含嗔的女子们一一老去

从头到尾看完了一个又一个春天,匆匆看完了她们妩媚的一生

 

在衡水湖的船上 

 

风越来越冷,芦苇的头一下子白了

黑压压的鸟群被吹散

那只落单的雀儿

啾啾。啾啾

斜着身子,慌慌张张掠过乌有之乡

 

湖面上,最后一条船

像细小的唱针

被摁住,被拖动

缓慢划过这张巨大的唱片

驼背的陌生人低下头

告别暗影与漩涡

被押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

 

哦,那条声轨刚刚划开

眨眼之间,便匆匆愈合,消失

仿佛压缩的疼和秘密

  从来没有真正出发和降临 

 

追问与探询:文化反省意识中的历史观照

----石英杰诗歌印象

 

罗振亚

 

燕赵之地历史凝重,尚侠任气,不断有慷慨悲歌之士出现。受其文化精神制约,河北新诗在人们的印象中,则始终和稳健的传统联系密切,基本上是在及物之路上前行,对“为什么写作”中“什么”的崇尚,规定着诗人们的写作基本上成了“什么”的美学修辞和表达,倾向于载道式的承担,不论何时何地都不愿沦为空转的“风轮”。而在当下的河北诗歌群落中,多得燕赵风骨的,石英杰在这方面尤其具有代表性。

敏锐的记者生涯,英雄文化氛围浓郁的生长环境,同“让自己距离人们的诉求更近一些”的诗学主张遇合,使石英杰的写作迥异于超然的纯诗,虽然也有写给父母的《拔钉子》、《我的爱该从哪里开始》等细腻、缠绵之作,流露着诗人儿女情的一面,虽然诗人也努力使诗不走直接行动的路线,而以艺术的方式切入人生,不断从载道向言志的追求转换;但更多的篇什仍然保持着和历史、现实之间自觉的对话与介入意识,从本土地域物象或精神个体生发的情思意绪,往往接通着群体或一类人的精神旨趣、深处经验,充溢着强烈的丈夫气;特别是历史维度的引入,越发强化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思维层次。如《白洋淀的守望者》扫描了故乡的风物——芦苇,它们“站立太久了/不但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还有腰肌劳损,颈椎病/混浊的空气和掺杂了油污的淀水/让他们被迫集体染上了哮喘”, 病态芦苇的书写,牵出的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命的自然生态保护问题,虽然以反讽、谐谑方式出之,但仍使批判工业文明负价值的情感走向力透纸背,其对芸芸众生的诗意抚摸和悲悯之爱令人动容。再如易水本是家乡一条平凡的河流,可在诗人笔下《断流的易水》“踉踉跄跄哭了一路”,诗人企望“用一场鹅毛大雪为她招魂”,想搞清楚埋在地下“那些遗址到底埋藏着多少不肯散去的冤魂/那些真相到底消耗了多少屈辱,不公和悲愤?”这里的易水,显然已经负载了太多文化的内涵,历史的坎坷与艰辛、历史的残暴与冷酷、历史的疼痛与宿命尽含其中,而站在昨天与今天、历史与现实交汇处的抒情,又保证了诗人的历史观照,既回肠荡气又滋味繁复,既带有抒情主体的气血印记,又闪烁着文化反省意识渗透的现代辉光,冷静而深入。诗人这种以诗性贴近现实和人生的选择,暗合了中国文化的入世传统,使诗歌拥有了宽阔的抒情视野,也蛰伏着能够引起他人共鸣的情感机制。

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石英杰的诗里有性灵和情绪的舞动,这一点和大多数河北诗人是同声相应的,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倒是那种颇具硬度的思之品质,让我格外注意。石英杰以为,诗人在表现内宇宙和外世界的过程中,“要对生存之境具有足够的穿透力”,自己写作的原动力“就是追问世界,探询世界的秘密和真相”,那种穿透力、追问支撑的诗本观念,和诗人发达的形上思维结合,直接的结果就是促成很多诗歌不再单纯是客观的生活再现,不再单纯是主观的情绪抒发,也不再单纯是瞬间感觉的捕捉,而成为一种包含理性、智慧和经验因子的思想发现,一种情绪和感觉回味后的感性哲学。如《炖烂的故乡》与其说是品味“乡愁”的滋味,不如说是对现代“乡愁”的悲凉思考,“砧(zhen)板上挣扎的故乡/被屠夫捅杀,大卸八块//扔进铁锅/放上葱,姜,桂皮/愤怒如热气难以遏制/但血腥味却不得不褪去/炖烂的故乡,肉和骨头慢慢分离”。在一个科技流行、消费日嚣尘上、一切都被同质化了的时代,以返乡为天职的诗人们已经无乡可返,乡愁只能退化为精神深处潜存、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这是现代人的福祉,也是现代人的不幸。再有诗人置身《在衡水湖的船上》的瞭望里,同样有智慧的思想“魔瓶”在闪光,“驼背的陌生人低下头/告别暗影与漩涡/被押往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哦,那条声轨刚刚划开/眨眼之间,便匆匆愈合,消失/仿佛压缩的疼和秘密/从来没有真正出发和降临”,在宽阔、绵长、悠久的历史河道目前,人、生命、命运异常渺小、微弱、无助,这种悲剧性的发现,为诗平添了一层似淡实浓的苍茫与苦涩。也就是说,石英杰很少毫无目的地展览自然与现实的物象,象征意识的渗透和贯穿,常常使他诗中的意象或事象既是自身,又有自身之外的许多形而上旨意,而在写实与象征之间跃动的诗思,自然赋予了文本多种联想方向和意味空间,多得朦胧之妙,情感、形象、思想三位一体的诗性表现,无疑在强化诗歌的筋骨同时,又拓展、充实了传统诗歌本体观念的内涵。

石英杰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也早已超越精巧和细腻的层次,接近了一种大气的境界。具体说来,它的视野常常大开大合,诗思恣意驰骋,像《霜降日》的上段,“造物主/你造出多少险峰,是为造出多少深渊/你造出罪孽,是为了造出牢笼/你造出大地,是为了造出风声和时间”,起的突兀,收的陡峭,中间的思维天南地北,来去无凭,不同联想轴上的意象、语汇被拷合在一处,堪称精神的“逍遥游”,但主体灵魂核心的吸纳,仍使它们敛聚为一个共时性的情绪空间。至于石英杰诗歌的词语搭配与组合似乎更具力度,如《桃花劫》中“细细的刺扎在里面。怀孕的词/充满他们,让整个世界臃肿而美”,奇崛的比喻使诗歌有了一定的重量;《我的爱该从哪里开始》中“父亲,在半山腰你的坟/被冒头的太阳弄成了一大块金子”,更是陌生意象的戛然创造,充满无限的张力;《落日下的河流》被诗人比作“弯曲的闪电”,“是烧红的刑具/灼疼黑下来的土地”,虽然意象不是很美,却极具视觉上的冲击效果。

    环顾当下的诗坛,钙质不足的轻型、软性诗流行,即便有一些小智慧的点缀,让人读后仍然只会觉得有趣儿,而不会来劲。在这种背景下,石英杰兼具情之深度、思之硬度、言之力度的诗,就以其特有的雄浑、大气获得了某种制衡的意味,这种明确方向感的获得,也是诗人接近成熟的表现。

只是石英杰虽然经过不断的艺术调试,找准了努力的方向,但还没有完全抵达理想的状态,尚缺少足够的经典文本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他的大量文本给人的感觉是整体水平均齐,相当不错,像一片艺术的高原,遗憾的是能够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高峰”还太少。比如,他现在的诗歌还不是特别舒展,拘谨的状态里不无“做”诗的痕迹;有些变形的抒情还略显浮夸,像《傍晚的浆声》《逃命》等诗也许另有深意,但其中的“风正打开编年史,打开一座沉默的金銮殿”、“我扛着麻袋往前奔/无论招安,还是敲诈/那些慢慢黑下来的白杨树/都忍不住瑟瑟发抖”等修辞、语汇的阻隔,以及感觉的瞬间性和私密性,就令读者难于体会,并且写法上也不够自然,有种为作诗而作诗的感觉;有些作品,像《暖水瓶》构思不可谓不巧,但总觉得诗人的取材和诗歌内里的暗喻过于牵强、随意。种种因素使石英杰的诗歌、诗意时而松弛,时而滑动感太强。或许,他该在向更加雄浑境界迈进的同时,也该想想诗歌节奏的张弛、急缓与严紧问题,在沉稳深邃中再多一点从容自然,什么时候他如果能够真的彻底进入从容自然的状态,经典可能就会悄然降临了。

 

 

罗振亚,1963年生,黑龙江讷河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市写作学会副会长。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出版《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等专著六种,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个人化写作”—1990年代先锋诗学的建构与对话;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课题:“20世纪中国先锋诗学研究”等课题,自1998年起,先后指导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艺学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0余人。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国新诗研究。

 

(《在河以北--燕赵七子诗选》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加)

 

  

灵魂的故国之思

——石英杰诗歌印象

 

辛泊平

 

尘世呵

不幸落在你们手里的

只是无法收回的被侮辱被鞭笞的肉体

而那些倔强的灵魂

一路跌跌撞撞

一直在使劲挣脱

妄图冲出风

冲出这个庞大而诡秘的时代

——《奔跑的芦苇》

 

认识一个诗人,日常的交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文本。这样说,几乎等于什么都没说,但我还是这样说了。面对石英杰和他的诗歌,有时候我很难把两者放在一起考量。这是一种必然的困惑。读他的人,更多的是一种燕赵的开阔与豪情,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态度;然而,读他的作品,我却读出了太多疏离的情感与出世的情怀。当然,这里的出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超凡脱俗和遁入空门,而是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和自觉疏远的价值取向。所以,为了更为客观、更为深入地把握诗人石英杰,我不得不刻意忽略那个兄长般热情而又善解人意的人,而是把关注的重心放在更为冷静的文字上。记得孟醒石说过,他的诗比他的人更真实。我也希望如此。就让我从石英杰的诗歌里,从文字开始,再终于文字,把那个更为真实和立体的灵魂找出来。

现在,就从这首《奔跑的芦苇》开始。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根会思索的芦苇。帕斯卡尔看到是人的脆弱,也是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思想。在石英杰这里,这根芦苇不仅有思想,而且有灵魂,有鲜明的立场与突围。有思想不等于有灵魂,思想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它可能衍生行为,但也可能什么也不能改变。而灵魂,则是一种超越思想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是现实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灵魂则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来自“天国”,来自神谕,来自生命最初的记忆。所以,有灵魂的芦苇,一上来便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度,他觉得落在尘世是不幸的,因为,他看到了此在的侮辱与鞭笞,看到了其中的荒谬。对那些外界强加给他的伤害,他没有选择忍受和妥协,而是拒接领受,更拒接合作。他要行动,要奔跑,要挣脱这种“庞大而又诡秘的时代”,即使是跌跌撞撞也要奔跑,即使是伤痕累累也要奔跑,那是他的坚持,是他必须要完成的使命,是他对生命的最高意义的承诺,是灵魂的应有之义。这是一首具有隐喻色彩的诗,芦苇不过是诗人灵魂的具象化存在,它是诗人的生命写照,是一种精神象征。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这首小诗会给人以突兀之感:没有前提,没有铺垫,诗人感受到的伤害究竟从何而来,他又要奔向哪里?作为单个的文本阅读,这当然会成为问题。但是,如果把这首作品纳入诗人的精神谱系和文字系列,那么,它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情感变化。当然,必须承认,这首诗单独存在同样成立,那些所谓需要明晰的背景和理由,只是诗人给读者的留白,它需要读者进入自己设置的语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和诗人一起去完成文字外的部分。退一万步说,一首诗仅仅提供一个形象,也是一首完整的诗,而这首诗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突围的形象。在这里,我不想对诗人单个文本的意义作过多阐释,这不是我的重点。我想说的是,在石英杰这里,这个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认识诗人的动力。它促使我们不得不走进他的诗歌世界,完整地经历他的精神之旅,立体地感受他的灵魂吐纳。

于是,我读到了这样的诗句:“砧板上挣扎的故乡/被屠夫捅杀,大卸八块//扔进铁锅/放上葱,姜,桂皮/愤怒如热气难以遏制/但血腥味却不得不褪去/炖烂的故乡,肉和骨头慢慢分离”(《炖烂的故乡》), “我的城池埋在地下/到底被囚禁了多少年/我的河流/踉踉跄跄哭了一路/如今,为她流尽了最后一滴泪水” (《断流的易水》)在一个被欲望挟裹的时代里,一切都成为了消费的对象,连同我们的出生地,连同我们赖以生存的山川河流,连同我们的精神故乡。众生喧嚣,众神狂欢,那些美好的回忆不复存在,眼前只剩下即将干涸的河流,只有再砧板上挣扎、最终被炖烂的故乡。骨肉分离,那不仅仅是现世的土地,更是诗人的心灵。记住乡愁,多么美好的愿望,又是多么的陌生和遥远。在一个已经被过度消费的世界里,那种呼唤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对此,诗人有深切的感受,因为,他已经看遍了那种无处不在的贪婪和没有节制的索取,已经洞悉了欲望泛滥的走向和恶果。所以,他只有哭泣,只有奋力挣脱那由欲望打制的枷锁以及伦理混乱的牢笼。

在诗人看来,在欲望挟裹的世界里,落日下的河流“------分明是烧红的刑具/灼疼黑下来的土地”,“黑暗灌醉无辜的人/下蛊催眠,让忠诚者习惯背叛”(《萤火虫》),“大地黑下来,天空都在附和/遥远的石头被不断磨亮/可星星只是复制品/我该相信谁,又该归降谁?”(《旺隆湖的暮色》)一切都颠倒了,价值混沌,意义暧昧,世界仿佛又回到了蛮荒时代,需要不同的生命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是随波逐流、与世浮沉,还是坚守记忆、重建灵魂的香格里拉,这是一个问题。诗人不是超人,对这种尴尬的人生境遇,他有过怀疑,也有迷失,他写到“这个悖逆者迷路了/他需要光,需要点醒,需要神的指引”(《风并没有现身),他需要一种光照耀前行的路,他需要一种力量洗礼带罪的肉身。“那个带罪之人远道而来/在佛前慢腾腾跪下/蒲团像磁铁/收服了时间的碎屑和隐秘的星轨” (《偈语》)虽然,这种罪过不是诗人所犯,他只是为他的同代人完成灵魂的救赎。

于是,他开始寻找另一种意义;于是,他遇见了故国;于是,他打开了记忆之门。

我深陷于版图----/你在我的背上/流淌着。漩涡裹挟着泡沫/抚摸着龟裂的朝代/抚摸着密密分布的丘陵、平原//背负起上游和下游,背负起断代史/河水荡漾,掀开伤口/一百年,一百年/露出星光照耀下的异乡 //你像泪水流淌着/在我的脊背上刺青,纹身/你像流民呜咽着/用狼毫笔写下草书与楷书/写下八卦,传说,族谱,庙号//我匍匐着,拿出整个胸脯/去爱满地的沙砾和卵石/去爱消失的倒影,淤泥/我这样爱你:用后背替代河床/为你持守,为你湿润,也为你干涸” (《易水,我深爱的河流》)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它让我想到那超越故园之情的故国之思。相对于故乡的地缘性,故国则是一种更为深远的精神关怀。它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是一种文化认同和灵魂皈依。在石英杰这里,易水河所指涉的文化便是那种慷慨激昂的燕赵文化,它孕育过“重然诺、轻生死”的侠客精神,孕育过重礼仪、轻财货的中原气度。虽然它 “微光渐渐退去。这件冷兵器/遗留在空旷的大地上,只剩一个剪影/像小小的刺”但依然会“扎进尘埃,扎在诡秘的历史中”(《荆轲塔是件冷兵器》) 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隐藏在诗人灵魂中的血流,成为一种他对抗尘世异化的坚硬骨骼。

从不堪的现实中奋力突围,石英杰一路奔向心中的故国。此时,他意志坚定,不再彷徨,因为,他似乎已经感知“风正打开编年史,打开一座沉默的金銮殿” (《傍晚的桨声》),在那里,“故国,你起伏的胸脯上/我就是盘踞的河流/宛若裂纹,怀抱一件陈年瓷器” (《大风吹灭多少悲欢》)。当然,诗人并没有沉溺于一种虚无的幻想,更没有盲目,他清醒地知道,故国只是一种记忆。但记忆也是一种存在,记忆也是一种与现实对抗的力量,有了这种可以重构理想与价值的记忆,就可以完成另一个灵魂世界的重现,一切皆有可能。于是,他愿意成为新时代的西西弗斯,为了信念,“用一场鹅毛大雪为她招魂/那些磨损的铭文,铜戈/那些瓦当,作坊能不能苏醒,复活/我想彻底搞清楚/那些遗址到底埋藏着多少不肯散去的冤魂/那些真相到底消耗了多少屈辱,不公和悲愤?”(《断流的易水》),他要义无反顾地推着那块巨石上山,因为,“故国,我怕瓦解了,会被轻轻吹散” (《大风吹灭多少悲欢》),因为他清楚:“风也无法吹走一切/野茫茫的/剩下缓慢移动流萤/剩下揪心之美,苍茫之痛” (《傍晚的山间》)。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似乎没有回程的道路上,诗人却获得的哲学的深意与美学的庄严。

 

山岗继续沉默

牧羊人跪了很久,很久

 

他被抢劫一空

苍天呐,终于借给了神秘的羊群

——《大雪斜着下》

 

让我们再读一首小诗,“大雪斜着下”。你瞧,现在,似乎一切阅读障碍都没有了,大雪斜着下,多么凛冽、严酷的人生际遇,但是,牧羊人却不因这种凛冽和严酷而躲避,他还在执着地祈求,祈求上苍还给他被抢劫的一切,于是,奇迹出现了,大雪变成了羊群。多么神秘的存在,但奇迹就在信中出现。这是诗人送给我们的礼物,他想借这首小诗告诉我们,无论是遇到何种困境,我们都不应该妥协,更不应该放弃;我们可以把希望交给上苍,把灵魂交给信仰,把所有的困惑和挣扎交给文字。然后,“再过三十年/我也会像这段消失于荒野的长城/变成沉默的废墟,绝口不提往事”(《灌木》)我们将在文字里搭建一个朴实而纯净的房屋,在那间屋子里,我们摒弃名缰利锁,远离欲望的污浊,倾听流水,倾听心灵,像春花秋月一样成为时间,在一种弥漫着诗意的忧伤里回归生命的故国。

 

2015/11/1凌晨1时25分

 

 

辛泊平,诗人、评论家。70年代生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北省青年诗人学会副会长,曾获河北省文艺评论奖,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等。现居秦皇岛市,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文艺报》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并入选多种选本,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中华文摘》(香港)等三十多家报刊转载,有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北制新浪博客信纸】温馨家园--黄色系
 
主持、组稿、制作:连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