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反应
标签:
逃离反应身体的变形深呼吸刺激威胁 |
分类: 人的本能 |
何为逃离反应呢?逃离反应,是指人受到有可能伤害自己的刺激时,自身表现出现或厌恶或恐惧或惊讶的情绪,在没有战胜威胁的信心时,表现出来的反应。
在中国古代的兵法策略中,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说法,人在遇到外界的威胁而无计可施时,通常会采取逃跑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其实,逃跑也是人的一种本能。远古时代,当人类面临危险而又处于劣势时,往往采取最能保命的方法——逃跑,来保全自己。经过一代一代的适应和进化,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在面对威胁时很少动辄拔腿就跑了。然而“逃跑”的本能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用更加隐晦的方法来表达,即做出一些逃离反应,让自己远离潜在的威胁。
逃离负面的刺激源,可谓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之一,对生存和生活都有着巨大帮助。试想,如果手指在碰到针尖时不懂得立即避开,那么手指不被深深刺伤才怪。如果说手指遇针的逃离只是小事一桩,不见得人的逃离反应有多大作用,那么请看这个案例。
多年前在网上曾疯传游泳领队请鳄鱼来帮助游泳队员提高泳速的故事。游泳领队看到队员的游泳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特意借来一些已经有攻击性的年幼的鳄鱼,在队员练习时便投入泳池中。队员为了不遭受鳄鱼的伤害,而不得不拼命往前游,无形中提高了游泳的速度。如果不是逃离反应的帮助,估计游泳队员们早就沦为鳄鱼的盘中餐了。
由此可见,逃离反应在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逃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颇大,通过对逃离反应的了解,从而可以探究出他人的心理状态,较清晰地了解对方意图。但在了解逃离反应的种种表现之前,首先需要关注逃离反应的前奏动作,因为只有认识了逃离的热身动作,才能抓住逃离反应的本身,揭开内心隐藏的秘密。
人逃跑时,全身都会参与,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尤其是双腿。运动的能量来自体内储存的糖分和吸入的氧气进行的氧化作用,所以当想逃跑时,需要做好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呼吸(吸入氧气),二是血液循环(运送能量物质)。那么逃离前具体的热身动作有哪些呢?
(一)逃离反应的前奏——深呼吸
人在陌生的环境中或是内心有不适应感的情况下,会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这时,往往会采取深呼吸几次的方法来缓解内心的压抑感,这个动作其实是逃跑前奏的反应之一。
所谓深呼吸,是指胸腹式呼吸联合进行的呼吸方式。深呼吸能让肺部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从而增加血液里的含氧量,促进和加快营养物质的完全氧化,给机体增加能量,而氧气和能量对逃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深呼吸对于解除疲劳,放松情绪有很大益处。所以深呼吸不仅能提供逃跑所需的物质,还能稍微平复紧绷的神经。有专家建议,那些尝试克服恐惧情绪的人当感到压力极重时,可以尝试深呼吸的方式来舒缓神经。
逃跑前的深呼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快速有力的深吸气,有时快速到别人难以察觉。譬如,人在感到惊讶时,会极快地吸进一口气,紧接着脸部会做出惊讶的表情。这个时候的深呼吸快到容易被人忽略,但实质上在敌我不分的情况下,储备氧气是必需的。如果对方来者不善,这口氧气可留作逃跑或者战斗使用;如果对方友好,吸进的这一口气也可用来表达愉快的情绪。另一种是缓慢且持续进行的深吸气,容易被人发现。例如在玩真心话大冒险,恰好被问到私密事情时,在回答之前有些人往往会长长地吸入一口气,吐出后才会开始答话。一般而言,在遇到紧急状况时,人们会选择前一种深呼吸方法,因为快速作出反应是逃跑成败的关键。而当遇到那些令我们窘迫的事情时,人们一般会选择后者,因为这种呼吸有利于减轻紧张或者害怕的情绪。
(二)极度的紧张与担忧——“脸都吓白了”
这是因为人在接收到负面的刺激时,会产生恐惧的情绪,导致血液循环加快,将更多的血液从全身各个部位抽离出来,输送到准备逃跑的下肢。上半身的血液减少了,血液颜色自然会减退,造成肤色变白。而脸部皮肤暴露在外面,没有衣服遮盖,所以用肉眼直接就可以观察到脸色变白。同时,下肢因为血液的增多,会出现肌肉的紧张在现实生活中,当人突然受到外界负面刺激的时候,身体就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动作反应,这些动作反应是内心情绪波动的反射。所以,在人们内心受到较大的冲击时,脸就会在瞬间改变颜色,一下子就变得“苍白无血色”,这是内心极度紧张与担忧的表现。
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了一则飞机遇到了“晴空颠簸”的事故,(晴空颠簸是空中颠簸中难以发现、危险性最大的一种。)当时飞机上的乘客们“脸都吓白了”。“脸都吓白了”是人处在极度惊恐的情绪下所产生的逃离反应。当人极度惊恐时,脸会瞬间变得苍白,这是典型的逃离准备阶段的反应。
(三)逃离反应的准备——脚、胸的姿态调整深呼吸与脸色的变化
这两种逃离前的准备反应表现得不是太明显,所以容易被人忽略。相对来说,身体姿态的调整是比较明显的逃离准备了,姿态的调整包括坐姿的调整和站姿的调整两方面。
1.坐姿的调整我们或许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我们和某人交谈时,对方有时会忽然转动身子,并把脚朝向门口。脚朝门的姿态意味着对方想尽快结束交谈,如果你明白这个信号,大可大方诚恳地向对方说“时候不早了,跟你聊天真的很开心”诸如此类的话,让对方可以轻松地结束谈话。此外,人们在交谈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跷二郎腿,这有可能是在说交谈很愉快,也有可能是防御的表现,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而那种毫无顾忌地靠在椅背上跷二郎腿的姿态,表达的信息是一些性格较容易慌张的人,这个人处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之中,他自身也对整个环境有掌握感。这种坐姿如果要起身逃跑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还要大费周章地把背挺直,再把交叉的腿放下,最后才是起身逃走。此时如果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则有可能立刻收好二郎腿,将双脚一前一后的摆好,同时挺直背部。则还有可能做出双手撑住座椅扶手的姿势,生怕单靠腿的力量不足以跑得更快更远。那些情绪惊讶或愤怒的人会紧盯着刺激源不放,感到紧张或恐惧的人则会不时环顾四周,试图寻找可能的逃跑路线。
2.站姿的调整站立的时候,若遇到负面刺激,双脚会做出一个鲜明的逃离前的动作——一前一后地站立,而不会双脚并拢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一前一后的站姿,既可以抱着战胜刺激源的信心,向前可以进攻;如果刺激源力量过于强大,向后则又可以逃跑。所以这样的站姿可谓是防守皆可的。如果遇到负面刺激源时,双脚处于同一条水平线上,或者两脚成垂直姿态,都是不利于逃跑的。前者会让逃跑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反应慢的人有可能会继续受到刺激源的伤害;后者的话则把自己逼入选择的死角,若事情十万火急,就没有时间来得及考虑逃向哪一边的,当在犹豫逃跑路线的时候,也有可能受到侵害了。
(四)逃离反应进行时——身体的变形
逃离的热身动作一旦完成,接下来便是逃跑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出现了逃离的准备反应就会出现真正的逃离反应,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做出了准备逃离的反应却没实施最终的逃离动作。逃离反应一般会造成躯体的变形,因为逃离反应相较于准备动作而言,明显了很多。所以明显的逃离反应特征很容易被捕捉到,最常见的是在遇到有效负面刺激后,头部与刺激源之间的距离加大。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头部、躯干和脚部都远离刺激源。这种情况在被吓到的情境中会经常出现。当一个人被负面刺激源吓到时,往往一只腿向后退几步,多数情况下是半步或者一步,同时上半身和头部轻微后仰,手有时也会不自觉向上抬起。伪装得较为好一点的人,脸上还会带着微笑。至于那些后退两步或以上的人,基本就属于失态了。第二种是头部、躯干远离刺激源。当觉得对方的话题偏离了主题,感觉无法再沟通下去时,大多数人都会愤然后仰,靠在椅背上,偏离对方,这样的举动大多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使他自觉把话题回归到原来的点上或是自动结束交谈。如果对方还是不明白,在上身后仰后我们还可以故意不做出应和的动作和语言,这样就能非常明显的引起对方的警觉了。有的人站立的时候,没有椅背可靠,所以后仰的幅度会小一些,这时躯干稍稍后仰实际上也增加了头部与刺激源的距离。这种比较轻微的逃离动作很有意思,因为当事人有时为了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厌恶、不屑等,会做出一些表情和说一些话。例如有的人会把头侧向一边,眯着眼看对方;有的人或许会保持微笑地说:“呵呵,不会吧?”但这样的表情和语言跟身体的逃离反应已经形成了矛盾,这是典型的社交谎言。对方这么做很可能只是不希望双方因为一些小事而闹得不欢而散。总之,要正确理解对方的身体语言,需要综合多个动作或姿态来分析,如果光从一个动作入手,是很难判断正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