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守护大别山“红军洞”的老人
张爱华,女,1941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村民,新县义务文物保护员。50多年来,她信守承诺,和丈夫义务守护着大别山区的红军洞群;同时,她还肩负着义务保护文物、为接受红色教育的学员们讲课,传承红色精神。2019年8月,张爱华入选“中国好人榜”。
秋日的河南新县郭家河乡风光旖旎,悠悠清溪绕山而行,湾店村伴山水而居。村边山岭有众多洞穴,尽是故事;村里有个张爱华,远近闻名。“红军洞”,一个传奇的名字,它是这里一座座邻山相守、隔涯相望的山洞组成的洞群的统称。当年,坚持游击战的红军战士在这里与敌人抗争,保存革命力量;老百姓腰拴大布口袋,冒死上山送粮;女烈士晏春山为保守党的秘密,纵身跳崖牺牲……一座座山洞,凝聚着英雄浩然之气,闪烁着革命意志光芒,见证着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荣耀。
1964年春,有“大别劲松”之誉的老红军刘名榜返乡时,殷切叮嘱“要守护好红军洞”,张爱华含泪使劲点头,铭记于心,从此一诺成一生!55年来,巡山修路、祭奠英烈、保护文物、宣扬革命史,她凭着一颗丹心和一腔痴情,呵护着这精神火种与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源源不绝。如今,已78岁的张爱华仍然每天巡山未曾止步,绕洞守护从不离开……
初秋的清晨,弥漫着怀想的气息,清净自然,纤尘不染。贴着鸡公寨脊背的云烟褪去,露出浩无边际的绿海。张爱华与爱人潘国章带着镰刀和毛巾前往巡山第一站——晏春山烈士纪念碑。张爱华说,带镰刀是为英雄烈士“打扫卫生”,带毛巾是为她“擦擦脸”。
1933年,40岁女共产党员晏春山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灌辣椒水、钉竹签等酷刑,她始终不透露游击队的去向,最后将敌人引至远离游击队的大花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后跳崖牺牲。张爱华的父亲张贤盛是铁骨铮铮的红军打旗兵,母亲黄本英是作战英勇的游击队员,张爱华对革命先烈有着深埋骨子里的敬仰。“这里有宁死不屈的陆汉婷夫妇,雪夜寻粮摔下悬崖的肖先发……”一路上,张爱华为记者细数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娓娓道出“红军洞”的由来。
斑驳的日记本夹层,一直存放着几份“征集文物收据”,上面记载着她和村民们向文物部门交献的文物。吴焕先的怀表,刘名榜的碗,何耀榜的酒壶,红军战士们用过的马镫子……多年来,她数不清向文物部门交献多少文物,只知道有些陈列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纪念馆,有些珍藏在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展馆。新县境内现存有36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正因有了众多像张爱华这样的人,革命火种才得以留存,大别山精神才能源远流长。大别山的水至柔,却柔而有骨;大别山的女儿如水,温柔中还有亘古不移的赤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