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孤独,自红楼问世以来得到了无数读者和学者的肯定,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孤独之魂;而《西游记》中孙悟空历来被看作神通广大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内心之孤独明显地被他的外在本领遮掩了太多,以至于几百年来鲜有人看见他的孤独感。本文旨在从林黛玉与孙悟空二人相似的身世、处境和孤独的载体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林黛玉之孤独来印证孙悟空之孤独,对林黛玉与孙悟空之孤独的相似性和共通性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词:林黛玉 孙悟空 孤独
《红楼梦》与《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读者喜爱,他们的书迷从明清延续到如今,依然风采不减半分。毫无疑问,这与书中的两位主角分不开联系,这就是林黛玉与孙悟空。说起林黛玉,我们脑海中不由自主地会浮现那个清冷又温婉、骄傲又近人、多愁又活泼、爱哭也爱笑的潇湘妃子。潇湘馆内,竹影斑驳,黛玉处其中,就化身为一杆竹,令人神魂颠倒;她为还泪而来,于是总是泪眼婆娑,戚戚然然;她孤独地困于大观园中,备受煎熬,却又找不到逃生的渠道,最终孤独地死在她最爱的潇湘馆。林黛玉之孤独,显而易见,研究者也不在少数。如朱萍研究林黛玉孤独的两篇文章——《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和《孤独中的得与失——林黛玉形象小议》,以及卓琦培的《林黛玉:孤独的泪珠儿》、王路的《史湘云和林黛玉的各自孤独》等都有一定的见解。
而说起孙悟空,多数人会忆起吴承恩笔下那个爱憎分明、神通广大的泼猴,他孕育于天地日月精华,灵气逼人;他习得一身本领,从一开始的桀骜不驯、自由洒脱、闯天入地,到拜师唐僧,一路西行,变得处处受限、瞻前顾后、忠心耿耿,最终堕入佛门,沦为一只被他曾经不屑的上层阶级所同化的“佛猴”。他的孤独,无人问津,所有人都只要他一心向佛、多行善事,如若不然,则金箍当头,痛不欲生。对于孙悟空的形象分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惩恶除奸的英雄形象,如冯宇婷的《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一类是失去自由的悲剧形象,如左芝兰的《敢问路在何方: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意蕴》、周冰的《从“猴”到“人”的悖论——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异化悲剧》等。而孙悟空之孤独,则鲜有人涉猎。即使是对于孙悟空悲剧形象的分析,也大多着眼于其自由“猴性”的丧失与委身虚伪的神佛世界,其孤独始终少有人问询。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林黛玉与孙悟空孤独之相似性和共通性的研究则更不用说了。笔者希望通过以下分析来弥补这一缺憾。
孤独的身世——孑然一身
林黛玉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与荣国公之女贾敏之女,祖籍姑苏,居于扬州。按照她父母的身份,她应当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江南大小姐,无忧无虑地成长。但如果真那样,则林黛玉便不成林黛玉了。她身体怯弱,却又五岁丧母,又无兄弟姊妹,于是外祖母怜爱,接去荣国府抚养。当日贾母遣人来领林黛玉去时,林黛玉:
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她外祖母致意教去,且兼如海说……黛玉听了,方挥泪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可见,原本去贾府就不是黛玉本意,然而由不得她,于是小小的年纪便寄人篱下,饱尝孤独之苦。偏偏贾府又不是一个平常之家,其中的凶险黑暗,令林黛玉感到格格不入;同时,府里与她一辈的孩子,没有人如她一般孑然一身,都有兄弟姊妹相伴,比较之下,总觉得自己孤苦伶仃,处处不如他人。辛在荣国府得一宝玉陪伴,童年方稍稍消解一些愁闷。但在男女有别的封建社会,黛玉终究是无法完全将自己交付给宝玉。不多时日,江南传来噩耗,林如海病重不甚乐观,于是林黛玉随了贾琏回去探望。再次回到贾府时,林如海已死,林黛玉彻底成为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书中第四十五回,薛宝钗来探望林黛玉,两人交谈之中,无不透露出林黛与对身世的感伤: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以及对薛宝钗母兄尚在的羡慕:
你如何比的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土地,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要知道,因为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三人之间始终有一层无法捅破的薄纱,宝钗的介入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增添了许多波折,因此黛玉和宝钗之间始终是隔了一层。然而这一次薛宝钗对她的“包庇”和教诲,竟使这个孤独的女子由衷地喜欢上了薛宝钗,而很大一部分理由是林黛玉在薛宝钗身上找到了长姐的感情。如此轻易地就将自己的真心付与了这个“情敌”,可见黛玉孤独之深!
如果说林黛玉尚且沐浴过父母亲人的温情,那么相比之下,孙悟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孤独者。就身世而言,他甚至可以说没有身世。妇孺皆知,孙悟空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西游记》第一回中写道: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孙悟空是一个石猴,也许有人觉得,既然是石猴,那么应该无所谓情感,也就无所谓孤独。实则不然,当孙悟空凭几之力赢得猴群的拥护,花果山上一群猴子逍遥快活之时,可以看出孙悟空是快乐的;当想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他又充满了忧恼与悲切;当他在菩提祖师处学到本领被逐出时,他“满眼坠泪”,道:“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这些足以表明,这个石猴有着常人的情感。但这也正是他孤独的源头。他生来无父无母,寻到菩提祖师门下时被授以本领,最后祖师对他说的却是:“哪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牵带我就罢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这个师父惧怕他惹祸牵连自己,他孤独地回到花果山;本领学成之后,他不惧神佛妖魔,闯地府、闹天宫,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统治阶层,最终被如来坑骗压入五行山,孤独地度过五百年;当跟随唐僧西去取经,一路上忠心耿耿、为唐僧保驾护航,但却从来没有换来同样的真心,几次三番被唐僧赶走、动辄念紧箍咒让他痛不欲生,他孤独地走了十万八千里……从头到尾,孙悟空都是一个人在孤独地奋斗。
孤独的处境——委曲求全
林黛玉孤独的处境我们很容易理解,父母双亡,背井离乡,居于外祖母家。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林黛玉处于外戚家中,而外戚与本家的亲情关系一般来说都较平常,谈不上亲密。除了贾母、贾宝玉及紫鹃,府里上下,再没有谁把她当做贾府的人。这也是尽管贾母和贾宝玉对林黛玉极好,但林黛玉总有一种在别人家中的感觉的原因。第七回中,薛姨妈令周瑞家的给众姊妹送宫花,所有姊妹送遍后,方留下最后两只送与林黛玉。有人认为周瑞家的是顺路,但认真品位,其中难道果真没有一些重此轻彼的意味?林黛玉心中明了,那时的她尚且任性,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令周瑞家的哑口无言,大快人心!另外在第二十六回中,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一日不回,于是晚饭后来到怡红院探望。却因为晴雯正恼宝钗,未给她开门,于是她便痴痴地在门外回思: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知淘气,也觉没趣。
如果是常人,岂能由一个丫鬟如此怠慢?但于林黛玉,却认为自己因为终非贾府中人所以连丫鬟也可以随意欺负她。自觉多余的她什么也不能说,只有自己咽下委屈。第四十五回中,宝钗因叫黛玉以燕窝粥补养,她却说:
那些底下的老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可怜黛玉身体羸弱却造此诟病,只能处处委屈求全!正如她的《葬花吟》中所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当然,下人对她的不待见,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上层对她冷漠的态度,其中以王夫人最甚。在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便被王夫人明里暗里提醒:
我有一个祸根孽胎……你只以后不用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王夫人一再提醒她不要靠近自己的儿子,仿佛已经预见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纠缠。在后面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当众大骂晴雯,同时却提上黛玉,无疑指桑骂槐。一个亲舅母,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用尽了心计,妄图拆散“木石前盟”,但一无父母依靠二无兄弟姊妹撑腰的黛玉,能耐他何?正如刘冰心和胡淑芳所说:“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最终促成了“金玉良缘”,但同时也造成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处境如此险恶,黛玉受尽了委屈与孤独。
孙悟空的处境可以说丝毫不优于林黛玉。林黛玉是囿于世族宅邸中,处境艰难,委屈求全;而孙悟空则是困于保持自我与遵循世道的矛盾之中,并不停地让步于世道枷锁,最终失去了自我。纵观前七回,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猴,他在花果山占山为王;深入东海龙宫寻金箍棒;下地狱勾生死簿;与各洞妖王欢聚,每日好不自在!当他的做法触碰到天庭的威严时,与古代统治阶层如出一辙,天庭首先招安,而后武力镇压,武力镇压不住,于是使用哄骗的方式,将其囚禁于五行山。他怀着一个自由、反叛的心,面对如来的指责,他言: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但他终于还是太“真”!在一派虚神假佛面前,如来略施小计,他便困于五行山下,不得翻身。当如来收服了孙悟空,“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妖猴”已伏法,天庭的统治危机解除了,于是众神众佛开始了庆功宴。郭英德在《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中这样说:“孙悟空就这样被压在五行山下,那时一个悲剧——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悲剧的原因是社会不允许个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所以像孙悟空这样有价值有能耐的人结果被毁灭了,这是个悲剧。”众人皆醉,一猴独醒,悟空悲哉!
五百年后,一个意气风发的齐天大圣消失了。自从跟随了唐僧,处处须守空规,时时须以慈悲为怀;遇神拜神,遇妖却无法除妖(妖多有神仙为后台)。孙悟空的猴性被以如来、观音和玉帝为首的高层层层打压,更有一个面佛心儒的唐僧时刻监视。他曾蔑视权威,不拜天、不敬佛,却在西去的路上多次屈服于神佛制造的困境,请求指点迷津;他无数次想要冲破等级的牢笼,却又无数次被头顶的金箍驯服;他用尽全力保护的师父,除了以紧箍咒教育他,就是用赶走他的方式打磨他的心智;他一心想要护送取经队伍取到真经,他的伙伴却是一碰到困难就要分行李的猪八戒、总是与唐僧一起被妖怪抓走的沙和尚……十万八千里之路,岂有一人一神一佛真心待过他?答案是否定的。“从反对等级制度的无畏斗士到享受登记制度实惠的‘南无斗战胜佛’,孙悟空头上当然再也没有了‘紧箍儿’,但他的‘金箍儿’从头上移到了心里。”如果说成佛之前,他尚还有自我拯救的可能,但从悟空成佛的那一刻,他的孤独便是永恒的了。
三、孤独的载体——一字一泪
林黛玉爱哭,眼泪多,是一个活脱脱的泪人儿,这是人尽皆知的。《红楼梦》中第一回中,就有绛珠仙子对警幻仙子说的这样一番话: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就偿还得过他了。
可见,林黛玉的眼泪并不是白流的,而是为“还债”来的,这也无怪乎她眼泪能如此之多了。诚然,《红楼梦》中林黛玉因为贾宝玉而哭的次数占据了她眼泪的大多数,除了这一层原因外,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处境而感伤、孤独的眼泪也流的不少。第四十五回中,宝钗和宝玉先后来看过黛玉后: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间又羡她又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妈与薛宝钗皆来潇湘馆中看望林黛玉,然而这两人却当着黛玉的面极尽“母慈女孝”,于是:
黛玉听说,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第三十五回中,一干人等拥了贾母等人进怡红院去看望被贾政打了的宝玉,黛玉远远地立于花阴之下:
黛玉看了不觉点头,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处来,早又泪珠满面。
回到潇湘馆内,看见竹影斑驳,想起《西厢记》,又暗自叹道:双文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想到这里,欲滴下泪来。
……
一并孀母弱弟俱无的黛玉,看见薛宝钗在薛姨妈怀中撒娇;看着有祖母、父母、兄弟姊妹的宝玉被大群人所围绕关怀,对比之下,怎能使她不倍感孤独。
林黛玉的眼泪止不住也藏不住,孙悟空的眼泪却总为人所忽视。受影视剧《西游记》的影响,多数人都把《西游记》当做一个魔幻轻松的小说来看待,因此没有亲自阅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很容易狭隘地将孙悟空定义为一个神通广大、嫉恶如仇、活泼机智的人物形象。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潘融的考究,“作为人类宣泄情感的方式之一,除了那位懦弱顽固的领队(唐僧)经常未战先泣外,我们的主人公也是不多不少、不折不扣地上演过十次。”经过考证,这其中有两次是由于师父的驱逐:一次是第二回:
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坠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
孙悟空无父无母,却生感情。教他本领和道理的菩提祖师于他而言,可以说是亦师亦父,此次赶他走,孙悟空第一次感受到了被抛弃的孤独感。还有一次是第二十七回,这回的三打白骨精中,冥顽不灵、刚愎自用的唐僧在亲眼看见妖怪的真面目后,却宁愿相信猪八戒的几句挑唆,也不相信一心除妖的悟空。先后三次念紧箍咒,驱赶悟空:
三藏自此一言……你回去罢!……你去罢!……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覆,不肯转易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
可怜悟空自被唐僧救出五行山后,满怀感恩,一心为着唐僧,期望保护他周全,换来的却是即使事实摆在眼前,仍然得不到唐僧的信任。面对着师父的不信任与队友的愚昧,悟空内心的孤独与苦楚只能以眼泪泄之。
后面的第三十四回、五十一回、五十七回、七十三回、七十五回、七十七回,基本上都是因为在与妖怪的对立中,因各种挫折和无助而倍感委屈和孤独。当身不由己,他也只好用眼泪来慰藉一下自己。
即使是大闹天宫、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竟也多次泪洒长空。这是因为:其一,孙悟空处在一个并不优秀的团队之中——他的师父唐僧是一个虚伪的佛教徒,且冥顽不灵、刚愎自用,他依赖于悟空的能力对他的庇护,却又给不了悟空信任;猪八戒时常在唐僧面前挑拨孙悟空与唐僧关系,且好吃懒做,本领一般,时常与唐僧一起不听悟空告诫导致屡次被妖怪所擒,非但不能为孙悟空分担压力,反而老是增加负担;沙僧虽不捣乱,但也没有太大本领,经常在妖怪面前爱莫能助,不能成为孙悟空得力的帮手。因此在这个取经的团队中,孙悟空扮演的是一个孤独的守护者形象;其二,他身处一个由神、佛共同编制的谎言之中,有许多次他奋力杀敌,临到末了却总发现,这些妖怪不是天上某个神仙的坐下之物,就是与佛界有所关联,他必须给神佛一个面子,手下留情。不是神佛无意,而是故意为难着他,磨练着他,降服着他。他的努力似乎成了一个笑话。到头来,认真降妖伏魔、求取真经的只有他一人!在这样的社会骗局中,悟空的眼泪是他内心最孤独的挣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齐天大圣也!
通过以上三处的分析,林黛玉与孙悟空确有相似的孤独性。也许在文学史上,他们天南海北,一个深闺闺秀,一个齐天大圣;但在内心与情感上,却神奇地有着牵连。孤独的林黛玉死了,孤独的悟空成佛了。这两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孤独,实令人为之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