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手工艺
标签:
嵌瓷瓷器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分类: 艺术品 |
嵌瓷是广东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嵌瓷主要用于屋顶的装饰作用,嵌瓷和木雕、石雕并称潮汕三大建筑装饰艺术。
潮州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它以灰料先塑人物、动植物等造型,然后再用五颜六色的小瓷片嵌贴在上面,装饰在建筑物的屋顶、飞檐厝角、照壁等处。嵌瓷的分布甚广,在潮汕各地城乡的许多祠堂、庙宇、善堂、豪宅上随处可见。福建、浙江、台湾等地也可见到它那俏丽的身影。在福建东山等地称嵌瓷为“剪贴瓷”,在台湾则称为“剪黏”。 嵌瓷以实用观赏为目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着力营造欢乐、喜庆、健康、富裕的格调,以表达对弘扬正气、奋发向上、追求光明的精神风貌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赞颂。在潮汕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嵌瓷久经风雨日晒而风采依旧,被誉为“永远亮丽的民间造型艺术”。
http://www.hues.com.cn/upfile/pic/image/20180115/20180115095862276227.jpg
http://www.hues.com.cn/upfile/pic/image/20180115/2018011509580589589.jpg
http://www.hues.com.cn/upfile/pic/image/20180115/20180115095826352635.jpg
嵌瓷制作工艺主要有平嵌、浮嵌、立体嵌三种技法。1.平嵌。用色瓷片根据构思内容嵌贴成所需要的人物、花鸟平面图形,其他地方配以色彩。由于嵌贴瓷片与无嵌贴瓷片地方一样平,故称平嵌;
2.浮嵌。用灰浆塑好花鸟、人物等浮雕,然后再嵌贴上彩色瓷片,底地则染上相应色彩;
3.立体嵌。先用铁丝扎好骨架,然后用贝灰浆塑好雏形,再在上面嵌贴瓷片。
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可见清代潮汕地区兴建祠堂屋宇,人们注重装饰几乎是不惜巨资,倾力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潮州嵌瓷艺术美化建筑,在当时也就迅速风行起来,盛极一时,成为潮汕地区汉族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风尚还被潮人带到东南亚各地,泰国曼谷到处可以见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装饰寺庙、花塔的嵌瓷艺术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