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声名远播的枋洋豆签

(2016-01-10 20:54:59)
标签:

美食

名优特产——

声名远播的枋洋豆签 

(蔡宏华  张建辉)

http://s10/mw690/005EBoHggy6Yt2wDlj3b9&690
     舌尖上的山珍美味枋洋豆签,又称豆面,是枋洋镇的传统特产,至今已有数百年的生产史。它以其传统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颇具特色的风味而声名远播,深受人们的青睐。

http://s14/mw690/005EBoHggy6YsZ3EUvXed&690
    长泰县枋洋镇地处戴云山脉向南面的漳州平原和东南面的厦门沿海平原过渡地带,呈蒲扇形,地势由东、北、西三面的中山向中部南部的河谷平原逐级降低,构成了北高南低向南开口的马蹄状地貌特征。原本写作“枫洋”,据说源于山间枫林尽染,后来改称“枋洋”。千百年来耕地区地势平坦,集中连片,有利于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其土地耕层1.5米之间为砂壤质层,土壤肥沃,极适合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

http://s6/mw690/005EBoHggy6YsZ5KtiR45&690
    枋洋镇枋洋村有个天然温泉,水温达40多℃,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该社因名“汤内”,据《霞山蔡氏族谱》记载,蔡氏十三世茂尧公(公元1623-1697)为汤内社开基祖,距今300多年,在这四面环山的沃土上,族人以农业为主,春种秋收,鸡犬相闻,白日耕作田垄间,傍晚沐浴温泉中,轻松安谧,快乐祥和,清代初期,族人就地取材,手工制作出“豆签”,走村串巷,将这一道特色食品推上周围乡人的餐桌。

http://s4/mw690/005EBoHggy6YsZ7omJR83&690
   “慢工出细活”此言无疑就是豆签的真实写照,豆签,又名豆挂面,以绿豆、大豆等豆类粉未为主原料,加上适量的面粉,以及少量地瓜粉和水,搅拌成团,反复碾压成如硬纸般的薄片,以利刃切成扁形线条而制成。枋洋豆签,其制作工艺已有数百年之久,又精选本地生产的优质绿豆、大豆、豌豆等豆类作物为原料等豆类为原料,营养丰富,芳香爽口,是一种四季皆宜的可口食品。枋洋汤内社是著名的豆签专业村,年产豆签数10多万公斤,畅销福州、厦门、泉 州、漳州、同安、安溪等地。

http://s4/mw690/005EBoHggy6YsZ9WDbt83&690
    中原民间俗语云:“擀薄切窄之挂面,临时添客也不乱。”意思是擀面时,把面条擀得薄一些,切得细一些,就是临时来了客人,主人也不会手忙脚乱。多添几碗水,客人的饭就能解决了。“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煮豆签时,调味的技巧很重要,其做法如下:先将水烧开,然后依次放下豆签、虾皮或蚝干、丝瓜及少量沾了薯粉的肉碎片,揭锅后再放入一些芹菜、姜丝等调味品,就可以食用了,也可以按照个人的喜爱,添加其它海鲜、肉类等,如果是用米汤或大骨头熬的汤,其味道更好,特别适合老人、小孩及病后初愈者食用。如用鸡汤做汤面,味道更加鲜美。

http://s6/mw690/005EBoHggy6YsZbPBVX15&690
    如此老少咸宜的美味,自然有其独到的传说。

http://s1/mw690/005EBoHggy6YsZe3Guc20&690
    传说,汤内社域内山上有不少的地穴,如牛心石、石龟坳、水牛穴、下水金狮穴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仙人作法,赶着一群动物,有牛马、龟蛇、虎狮等等,到了汤内社,只见青山绿水,翠竹摇曳,和风轻拂,花香四溢,跋山涉水的动物暂且稍息,时辰将过,动物仍然沉溺其间,仙人驱赶不前,错过既定时辰,于是动物倒地化石。南北地理师从这经过,都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察看,牛心石在汤内前的小溪中间,周围流水潺潺,一石突出,似牛心,此石不能击破,否则神牛灵性即失,甚至会流血而亡,将先祖遗骨置入牛心之根部,其子孙必能财源滚滚,衣食无忧。

http://s6/mw690/005EBoHggy6YsZfO6Pz55&690
   “下水金狮”穴亦是大石,而且金狮也会择时恢复肉身,凡夫俗子难见真身,有缘者偶尔视之,金狮好像一个顽童,入村闲逛,进了哪家的门,这家当年便顺风顺水,五谷丰登,因此,族人便将碗筷水米鱼肉准备齐全,祈盼神狮入户庇佑,此穴的头部为最佳风水宝地……

http://s9/mw690/005EBoHggy6Yt04NJFea8&690

    地穴众多,何以得之?这还得赖于神明指点。汤内“龙福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供奉“南朝大帝、九天玄女、哪吒、大婿公、清水祖师”等神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族亲聚集进香朝拜,祈求富贵平安,健康长寿。曾有族人重病进宫求药,手中寿金(烧给神明的金铂纸钱)烧起,即刻变成青草,病人服下,身体痊愈。神明能救死扶伤,还能指点迷津,于冥冥中将地理师送到有福之家,引其指定确凿的方位,念咒喊山,地裂见隙,速下先祖骨灰,地合再离,自然可以福荫后代。

http://s8/mw690/005EBoHggy6YsZkgI8De7&690
    汤内豆签创始者正是得到“龙福宫”神明指点的有福之人,先人遗骨下葬之夜,即做一梦,梦见一鹤发童颜的仙翁,拂尘一指,眼前呈现石磨、大豆、面粉、大小擀面杖、利刃一把以及一束束细小的线状物,仙翁含笑一挥,石磨碾动,豆壳剥离,旋即豆粉成堆,再挥拂尘,豆粉、面粉成团,忽地,大擀面杖一扬,此族人一颤,立即惊醒。醒来后,这个灵气的后生哥便细细琢磨,随即动手操弄起来,将家中初收的一袋绿豆脱皮,碾粉,掺上一些面粉,揉合成团,而后拿起擀面杖压起面团,不知咋地,面团无法展开,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发现桌上有一盆刚刚压碎的地瓜粉,顺手一抓,施上面饼,擀面杖一推,居然迅捷铺展开来……

制作成线状的面条,邻居争相一睹方快,村中秀才脱口而出:“如此纤细的豆条,不妨唤作‘豆签’!”族人连声叫好。不过,其味如何?无巧不成书,恰好家中今天炖了一锅大骨汤,蔡氏后生灵机一动,叫妻子倒汤入锅,下了豆签,延请众乡邻,众人未尝,已觉异香扑鼻,食欲大增,舌蕾一触,清凉可口,老人尽展笑颜,小孩意犹未尽。

http://s2/mw690/005EBoHggy6YsZn1m7vf1&690

好东西自然多分享,蔡氏后生没忘把自制的豆签馈赠给内亲外戚,新朋故友,尝鲜的人多了,交流的方法也多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豆签的煮法总结,发现豆签原是好热闹的角色,荤腥入味,效果最佳。于是,族人知道,豆签不怕久煮,其底汤喜荤,佐以海腥,配上丝瓜,色、香、味俱全。渐渐地,邻村人慕名而来,豆签真正地走出汤内社,蔡氏后生家也成了汤内社的第一农家小作坊,因为豆签纯手工,制作时需经配粉、搅拌、糅合、碾压、切条、折叠、晾晒等10多道工序,所以每天能制作的成品数量有限,所谓“物以稀为贵”倒也在理,豆签的价格远高于普通的面线,墟日摆摊交易,闲时送货入户,蔡氏后生的生意渐见兴隆,财源日有所进。后来,本村、邻村都有人上门拜师学艺,厚道朴实的汤内族人不吝啬技艺,便使这一手艺得以延续。

http://s14/mw690/005EBoHggy6YsZq0yF77d&690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吃面挺有讲究,实质是把“人之常情” “世间常理”物化在面条中。过生日、娶媳妇、乔迁新居、逢年过节总喜欢煮煮面,受惠神明指点的蔡氏后生更多了感恩之心,进香朝拜时,尽可能备上一盆热腾腾的豆签羹,贵客临门时,也少不了端上这土生土长的美味佳肴。

http://s8/mw690/005EBoHggy6YsZse88Tf7&690
    而今,枋洋豆签以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和颇具特色的风味而声名远播,深受人们喜爱。

http://s9/mw690/005EBoHggy6YsZH6w5yb8&690

http://s3/mw690/005EBoHggy6YsZHNcxYf2&690

http://s8/mw690/005EBoHggy6YsZJumWPd7&690
     (本文原载《福建地理标志传说》第三册,图书在版编目(CIP);朝夕2016年1月10日20、45编发于花县小城天涯海角书斋;谢谢阅读,欢迎转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