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古代碑刻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2024-06-27 15:59:06)
标签:

古代建筑产品

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酒泉回鹘文碑

碧血碑

分类: 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古代碑刻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郝相礼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古代碑刻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古代碑刻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古代建筑产品开发—古代碑刻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肃邸淳化阁帖刻石 


 肃邸淳化阁帖刻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帖石141块,本刻释文40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书法,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大臣,这就是因板存淳化阁而得名的《淳化秘阁法帖》。明太祖封十四子为肃王,驻节兰州,赐宋拓《淳化阁帖》。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宪王命姑苏人刻石,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肃末王完工,历时7年,共刻陕西富平石144块,称“肃邸淳化阁帖刻石”,拓本称《肃本淳化阁帖》。其中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古代名人书札,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艺术价值。

酒泉回鹘文碑,刻于元代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回鹘人,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是现在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文是蒙古文字的基础,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盛行于唐、宋、元、明诸代。早年,在酒泉县城门的东西门两侧镶嵌着两条花岗石门边,各长236厘米,宽44厘米、厚29厘米的石条,上刻直行书写文字,但无人认识。1943年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酒泉县,由考古学家向达破译,确认为回鹘文碑。解放后,1955年拆除城门及城楼时,人们才发现背面还刻有汉文。铭题为“大元肃州路世袭达鲁花赤之碑”。经考证,回鹘文、汉文所记述的内容相同。碑文记述:元太祖铁木真率军征西夏,围困肃州,久攻不下。城内西夏唐兀氏族大户举立沙偷开城门,把肃州献给元军。又帮助元军巡灭西夏军,战死。铁木真封举立沙的儿子立沙为肃州达鲁花赤(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元始祖忽必烈又晋封肃州达鲁花赤由沙立举的子孙世袭,立碑时已传五代。酒泉回鹘文碑,为研究酒泉地方史和西夏民族史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镇海寺蒙文碑,现藏泾川县城西王母宫山下县博物馆院内。镇海寺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位于泾州城北32公里的水泉村,寺毁,唯遗此碑。碑高1.85,宽0.86,厚0.24,沙石质。碑文为蒙古文,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颁发的保护泾州镇海寺及和尚的圣旨,是研究元代民族关系、蒙古语言文字和宗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赵孟頫书“赵世延家碑”,位于陇南礼县城南0.5公里的农田里。碑刻于元代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为翰林学士承旨程钜夫奉敕撰文,赵孟頫奉敕书丹并篆额。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杰出书画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他的书法博采众长,独树风格,世称“赵体”。书赵世延家庙碑系他晚年的作品,是一件具有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的石刻。书赵世延家庙碑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外观雄浑,整体宏丽。碑首高1.3,顶拱形,上雕六龙盘踞左右,威丽壮观。碑首前额为赵孟頫篆书“敕赐赵世延家庙碑”8个大字,碑首阴面为楷书“大元敕赐之碑”6字。碑身高2,宽1.3,厚0.42。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纹,中间刻文皆为楷书,自右至左,坚列33行,每行64字,共1230多字,书体用笔圆润,骨力内藏。龟趺长2,宽1.3,露0.2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1933年出土于武威县高昌乡(今永昌镇),现存武威文庙,只残存下半截,高1.82,宽1.73。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高昌王帖木儿补花因拥立有功,元文宗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知枢密院事。次年正月,拜为中书左丞相,三月改太子詹事,十月又拜御使大夫,改知府密院。为了表彰帖木儿补花祖上六世效忠元蒙王朝的功勋,元文宗诏命树碑。元统二年(公元1331年),帖木儿补花到永昌路治所(今武威永昌镇)其父纽林的斤墓地立碑。碑文内容叙述回鹘人的起源和流派,是武威境内民族融合的实物见证,找到了元代永昌路治所的确切地址,解决了一桩历史公案。也是研究高昌回鹘历史和元代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立于武威永昌镇石碑村。碑高5,宽1.5。碑首刻篆书“大元敕赐西宁王碑”,碑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纥文。忻都是西域回鹘阿台不花之子。阿台不花早年保卫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有功,后东迁定居永昌。忻都子斡栾在元顺帝至正年间任平章政事。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月元顺帝追封斡栾之父为西宁王,立“大元敕赐追封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铭”于永昌。碑文记述回纥在河西走廊居住和发展的历史。斡栾在中书省任职适逢元末战乱,朝廷档案不健全并散失严重,《元史》和《新元史》都没有为他立传,碑文为研究斡栾家世、回纥史、河西走廊多民族聚集提供了珍贵资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摹刻黄庭坚云亭宴集诗碑,现存庆阳县博物馆。碑高2.25,宽0.77。两面阴刻行书,明代河西道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凤摹仿宋代黄庭坚手迹书写。内容为五言古诗《云亭宴集》。书法潇洒遒劲,得黄庭坚书法之神韵,对研究黄庭坚书法艺术具有参考价值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立于庆阳县城南街,现存县博物馆。石碑高2.4、宽0.97、厚0.21,碑正面正楷竖写24行,每行25字。内容是哥颂范仲淹、韩琦北拒西夏元昊,巩固开发北面边疆的功绩。碑文由明代赐进士通议大夫都察左副都御史马文升撰写,赐进士嘉议大夫工部左侍郎刘昭篆额,赐进士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英书丹。石碑背面,上部为马文升的同科进士右参政孙仁颂扬马文升巡抚陕西军功之词,碑下为线刻庆阳地形图,山川河流城寨皆有,是研究明代庆阳军事防务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此碑刻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血碑,因碑阴有碗大的血迹而得名。原立于肃王府北城拂云楼上,现藏兰州金天观三清殿。碑高1.62,宽0.865。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子成贺锦部攻入兰州,肃王妃颜氏仓皇登北城欲投黄河未及,撞碑而死。封建统治者为表彰颜氏,将其葬于城下节园内,称此碑为“碧血碑”。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堂在颜妃墓南建烈妃庙,命衙官朔望祭祀。碑阳刻肃王狂草七律《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书法狂放不羁,笔势连绵回绕。碧血碑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兰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研究肃王交友、诗歌和书法艺术的实物材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