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彩陶文化产品开发(二)

标签: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彩陶文化产品开发大地湾彩陶文化产品半坡彩陶文化产品 |
分类: 文化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彩陶文化产品开发(二)
郝相礼

陇东在地理构造上与华北黄土高原是一个整体,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相当稠密。自1920年这里发现中国第一块旧石器之后,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的关注,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从文化类型上看,全系中原仰韶文化,与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截然不同。这就联系到华(花)人、龙的传人因何得名,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过程怎样两个重要问题。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我国的考古学者找到了解答这两个问题的两把钥匙,这就是中国古文化的两个重要的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陇东黄土高原属渭河流域上游,与中原仰韶文化是一个整体。仰韶文化在彩陶等器物上的一种标志是玫瑰花(枝、叶、蕾、花或只有花冠),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仅仅是龙鳞。花(华)和龙最早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华山脚下和燕山之北,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以晋南襄汾为中心的陶寺遗址所代表的古文化,发展到了比红山文化更高的阶段。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域的良渚文化,说明文化面貌已具有从燕山以北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体性质。陇东黄土高原的彩陶文化是“综合体性质”的源头,它和华人、龙的传人、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过程紧密相连。
作为丝绸之路南路、中路两条线路通过的陇中,是甘肃仰韶文化的起源地。在黄河的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发现了以彩陶器物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次在临洮县洮河西岸发现而命名,辛店文化1924的首次在临洮县辛店发现而命名,齐家文化1924年首次在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命名,寺洼文化1929年首次在临洮县寺洼山发现而命名,为“彩陶之乡”的甘肃添上别开生面的一笔。考古学家把分布广泛的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3个类型。半山类型1923年首次在广河县半山村发现而得名。马厂类型首次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在甘肃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全部陶器中,彩陶占20%—50%,有的高达80%以上,这在中国所有的彩陶文化中,是最高的比率。
丝绸之路通过陇东南、陇中的北、中、南3条线路,到达河西走廊。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孔道的河西走廊,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与陇东南的中原仰韶文化、陇中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相比,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1924年在河西走廊民勤县沙井村柳湖墩遗址发现而命名的沙井文化,出土了新石器晚期夹砂粗红彩陶。1956年在河西走廊山丹县城南四坝滩遗址发现而命名的四坝文化,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
六、七千年以前,我国中原地区兴起的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上推到8000年以前。甘肃彩陶从产生、兴起到衰退,经历了4000年之久的完整发展过程,从器形来看,有大地湾、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石岭下、马家窑等类型,这些彩陶都是在打磨光滑的细泥红陶土上用黑、红颜料画上动植物形或几何形花纹,烧成后,花纹即附着器表,不易脱落。大地湾、半坡、西王村类型分布在甘肃东、中部。庙底沟类型,甘肃东部分布较多,临洮、临夏也有少量发现。石岭下类型,在甘肃的渭河、泾河、洮河流域有所发现。马家窑类型,在武威地区以东的甘肃境内有广泛的分布。其他类型如半山、马厂、齐家、辛店、寺洼、沙井、四坝,在甘肃的中、东、西部都有分布。如此繁多的彩陶类型和广泛的分布地域,堪称中国彩陶文化之最。
从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陶器的种类有汲水的、贮物的、做饭的;形状有圆底盆、小底瓶、敛口钵等。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彩陶制品的出现,早期绘有变形鱼纹、斜三角夹平形线纹的圜底盆、双耳圜底彩陶钵、内彩器、喇叭口盘,中期在相对半圆纹、变体鱼和鸟相结合图案中的变体蛙纹、二方连续旋纹、彩绘陶等,形成了大地湾彩陶自身的特色。大型圜底鱼纹彩陶盆、人头形品口彩陶瓶均为甘肃省博物馆的一级藏品。
半坡类型的彩陶,常见的器物有葫芦形口尖底瓶、黑宽彩带纹敞口陶钵、夹砂弦纹和绳纹红陶罐,最具代表性的是临夏积石山县三坪出土的彩陶王,以及兰州花寨子遗址出土的大量彩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常以夸张变形的动物图案为主题花纹,有变形鱼纹、钩叶鱼纹、对称几何纹,器表打磨光滑,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敛口瓶、曲腹盆和夹砂纹绳红陶罐。西王村类型的彩陶,纹饰简捷,数量较少。器型主要有宽沿上折浅腹盆、口沿内有棱线的小平底钵、齿状假圈足碗为特有器形。器形较大,器壁较厚。石岭下类型,是庙底沟和马家窑之间承上启下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