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代建筑
(2014-11-19 11:18:06)
标签:
古代建筑天水市 |
分类: 文化 |
天水古代建筑
甘肃天水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建筑,除伏羲庙外,还有兴国寺、秦安文庙、玉泉观、后街清真寺、胡氏古民居建筑。
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元代建筑群,创建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现存大门、钟楼、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兴国寺般若殿,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梁架结构,斗拱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建筑的特征。明嘉靖中丞胡缵宗为此殿所书“般若”匾额悬挂于大殿栏额上方,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佳作。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城内。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初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大殿坐北朝南,占地14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面阔五间(14米),进深四间(10米),高9米,梁枋构件均有彩绘,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莲、菊等纹饰,两进间墙上嵌饰琉璃蟠龙等。殿前现存元至正、明嘉靖和清道光石碑各1通。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占地4.15万平方米。玉泉观始建于元代,是围绕主建筑玉皇阁、三清宫组成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坐北向南,倚山就势,现存建筑都系明清时重建。玉泉观沿中轴线自下而上的建筑物有:山门、遇仙桥、大门、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三清宫等。两侧建筑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玉泉亭、静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
后街清真寺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成纪大道西段人民西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历经明、清及民国重修扩建。占地1730余平方米。现存大殿1座(新旧建筑共计11座),明、清石碑2通,清代楹联1幅,民国匾额2幅,陨石1块及手书经卷多册。大殿为明代宫殿式建筑,由五间前殿、三间后殿和卷棚外廊组成,通长22.3米,通宽19.3米。全殿仅两根粗大内柱,系元代减柱建筑遗风。中起塔亭宝盖,单檐歇山顶。铺间为五铺单抄单下昂,柱头为四铺作出平昂。大殿正门为五开间四扇透花木雕活门,屋顶以方砖作栅板,白灰勾缝。该清真寺是天水地区最大、最古老,且富有民族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石碑、匾额、陨石、经卷及建筑木雕等寺藏文物是研究天水乃至甘肃伊斯兰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胡氏古民居建筑俗称南、北宅子,位于天水市区民主路,是陇上著名的明代民居建筑。南宅子是明代中宽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胡来缙,字仲章,天水人,系胡忻的父亲。宅院建于明嘉靖与隆庆年间,是一组布局严谨,曲回幽静的明代庭院建筑群。南宅子平面构图略呈矩形,庭院东北角有硬山顶大门3间,额榜书“副宪第”3字。大门当心间前面改作胡松秀之妻蒲氏的节孝坊。大门内有一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小门,东门已不存,西门门额题“桂馥”。入“桂馥”门是四合前院,东西厢方是清代建筑。南正庭5间是明代建筑,单檐悬山顶五架椽前出附阶,斗口出跳,雀替精致,直棂隔扇,哺龙脊饰。北面有5间倒座,沿正厅廊前迤东小门可入书房四合小院。自照壁东向南穿一迂迥曲折小径入西进垂花小门可进三合后院。院中东西厢房也是近代改建。南3间悬山顶五架椽前出付阶正房为明代建筑,制作古朴。
北宅子与南宅子南北对望。原为明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胡忻,字慕之,天水人,明万历乙丑科进士。北宅子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北宅子原建筑平面构图略呈正方形,东南设总门3间,门额榜书“太常第”,阶前卧二石狮,内设明壁。整个宅院由6个大小不等的三合、四合院组成。现仅保留东二院的正庭厅楼,其余建筑多已拆改。这座厅楼面阔5间,为重檐硬山顶的二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顶覆灰筒板瓦。精雕细刻的雕花栏板,每间5块,各浮雕团花一组,计有荷花、牡丹等图案,雕刻精致,图案雍容华丽,为明代雕刻艺术佳作。
兴国寺座落在秦安县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的元代建筑群,创建于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现存大门、钟楼、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兴国寺般若殿,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梁架结构,斗拱风格,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建筑的特征。明嘉靖中丞胡缵宗为此殿所书“般若”匾额悬挂于大殿栏额上方,是一件珍贵的书法艺术佳作。
秦安文庙位于秦安县城内。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初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大殿坐北朝南,占地14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筒瓦,面阔五间(14米),进深四间(10米),高9米,梁枋构件均有彩绘,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莲、菊等纹饰,两进间墙上嵌饰琉璃蟠龙等。殿前现存元至正、明嘉靖和清道光石碑各1通。
玉泉观位于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占地4.15万平方米。玉泉观始建于元代,是围绕主建筑玉皇阁、三清宫组成的道教宫观建筑群,坐北向南,倚山就势,现存建筑都系明清时重建。玉泉观沿中轴线自下而上的建筑物有:山门、遇仙桥、大门、通仙桥、太阳庙、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皇阁、第一山牌坊、三清宫等。两侧建筑有:雷祖庙、三官殿、李杜祠、仓颉宫、文殊殿、文昌宫、北斗宫、玉泉亭、静观亭、神仙洞、二公祠、天靖楼、赵孟頫诗碑等。
后街清真寺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成纪大道西段人民西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历经明、清及民国重修扩建。占地1730余平方米。现存大殿1座(新旧建筑共计11座),明、清石碑2通,清代楹联1幅,民国匾额2幅,陨石1块及手书经卷多册。大殿为明代宫殿式建筑,由五间前殿、三间后殿和卷棚外廊组成,通长22.3米,通宽19.3米。全殿仅两根粗大内柱,系元代减柱建筑遗风。中起塔亭宝盖,单檐歇山顶。铺间为五铺单抄单下昂,柱头为四铺作出平昂。大殿正门为五开间四扇透花木雕活门,屋顶以方砖作栅板,白灰勾缝。该清真寺是天水地区最大、最古老,且富有民族风格的清真寺,其建筑、石碑、匾额、陨石、经卷及建筑木雕等寺藏文物是研究天水乃至甘肃伊斯兰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胡氏古民居建筑俗称南、北宅子,位于天水市区民主路,是陇上著名的明代民居建筑。南宅子是明代中宽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胡来缙,字仲章,天水人,系胡忻的父亲。宅院建于明嘉靖与隆庆年间,是一组布局严谨,曲回幽静的明代庭院建筑群。南宅子平面构图略呈矩形,庭院东北角有硬山顶大门3间,额榜书“副宪第”3字。大门当心间前面改作胡松秀之妻蒲氏的节孝坊。大门内有一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小门,东门已不存,西门门额题“桂馥”。入“桂馥”门是四合前院,东西厢方是清代建筑。南正庭5间是明代建筑,单檐悬山顶五架椽前出附阶,斗口出跳,雀替精致,直棂隔扇,哺龙脊饰。北面有5间倒座,沿正厅廊前迤东小门可入书房四合小院。自照壁东向南穿一迂迥曲折小径入西进垂花小门可进三合后院。院中东西厢房也是近代改建。南3间悬山顶五架椽前出付阶正房为明代建筑,制作古朴。
北宅子与南宅子南北对望。原为明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胡忻,字慕之,天水人,明万历乙丑科进士。北宅子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北宅子原建筑平面构图略呈正方形,东南设总门3间,门额榜书“太常第”,阶前卧二石狮,内设明壁。整个宅院由6个大小不等的三合、四合院组成。现仅保留东二院的正庭厅楼,其余建筑多已拆改。这座厅楼面阔5间,为重檐硬山顶的二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顶覆灰筒板瓦。精雕细刻的雕花栏板,每间5块,各浮雕团花一组,计有荷花、牡丹等图案,雕刻精致,图案雍容华丽,为明代雕刻艺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