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石窟艺术
(2014-09-05 16:37:16)
标签:
佛学陇东石窟北石窟南石窟 |
分类: 文化 |
陇东石窟艺术
甘肃陇东石窟包括北石窟、南石窟、王母宫石窟、石空寺石窟、玉山寺石窟、石拱寺石窟、云崖寺石窟、陈家洞石窟、保全寺石窟、张家沟门石窟、莲花寺石窟。
北石窟西峰市西南25公里处的蒲河东岸。始建于北魏,共有大小窟龛295处,石雕造像2126身。位于窟群中心的165号洞窟,是北石窟最大、造像最大、时代最早的一个洞窟。165窟以整窟雕造七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七佛窟。七身立佛高8米,正东壁三身,南北两壁各两身,佛间有4米高的胁侍菩萨十身,两壁有高5.8米的弥勒菩萨两身,在窟门内两侧分别雕有乘象菩萨和阿修罗天造像,在窟门外两侧有高6米的天王立像两身,天王头戴尖顶圆盔,身穿铠甲,下着战裙,神态威武,在天王像的外侧各有一身蹲狮。七身立佛均为磨光高内髻,面相方圆,细眉大眼,直鼻厚唇,形体雄健,凝重淳厚,庄严肃穆。
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现存洞窟5个。据泾川县文化馆藏《南石窟寺之碑》记载,第1窟7身立佛和14身胁侍菩萨,佛高6米,菩萨高3.5米。窟顶浮雕佛传故事,内容有树下诞生、犍陟马、阿私陀占相、拘尼树塔、宫中观歌舞、逾城出家、犍陀马辞别、树下思惟等。几乎包括了佛传中由乘象入胎到涅槃的较为完整的各主要段落故事。南石窟佛像,人体比例粗短,头大,与北石窟有着共同的特点,相比之下,南石窟的佛像略微清瘦一些,这为研究北石窟佛像提供了参照系统。将南北石窟进行比较研究,可看出艺术表现上所呈现的不同的风貌和时代特点,对石窟艺术的演变和风格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母宫石窟,位于泾川县城西2公里泾、纳河交汇处的宫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俗传在远古时代,宫山风景秀丽,周穆王驾八骏马西游时,与王母在此会面,故建有王母行宫、周穆王祠。宫山脚下的大佛洞是一座中心柱式佛教石窟。中心柱下层平面方形,每面各开一龛,四龛各高4.4米。东面龛造一佛,南面龛造释迦、多宝佛,西面龛和北面龛均造一佛二菩萨,佛高3.4米左右。各龛龙首龛楣,由力士承托,左右侧雕供养人两身。楣拱以上雕佛、供养菩萨、供养比丘各一排。中心柱各面佛龛外两侧上部分别浮雕佛传故事,其内容是:释迦与诸释种象枝、释迦与诸释种试斫多罗树、婆罗门为释母占梦、诸商捧食等。王母宫石窟的造像风格显示了褒衣博带的某些特点,出现了双领下垂的大衣,在衣纹的处理上采用了平行阶梯式。佛像形体清秀,面部微露笑容。属浓重的北魏风格。
莲花寺石窟在在长19米,高6.4米的凹凸不平的龛内岩面上雕琢了500罗汉、三教诸佛,共有唐宋窟龛25个,造像在千躯以上,与和重庆大足摩崖石刻有异曲同工之妙。莲花寺石窟巨幅500罗汉摩崖浮雕,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去世后参加第一次佛经结集的500罗汉,神态各异,表现出壮严肃穆的哀挽氛围,场面宏大,栩栩如生。500罗汉下刻有“八亿八千众生”前来结集的场面。根据镌刻在崖壁上的发愿文题记,巨幅五百罗汉是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莲花寺石窟的唐代 “三教诸佛”龛内正中坐着释迦牟尼,两侧坐着汉装袍服的老子和孔子,这是儒、释、道同坐一堂的造像,反映了唐代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以及儒、释、道合流的开放和繁荣景象。
陇东石窟分布于庆阳、平凉。庆阳应加大石窟艺术的保护利用,使之成为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产品。平凉利用南石窟、王母宫石窟艺术,与大云寺、泾河联为一体,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区,应注重文化内容和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开发。庄浪县有以云崖寺为中心的大寺、红崖寺、朱林寺、西寺、乔阳寺、佛沟寺、金瓦寺组成的“主山八大寺”。主山八大石窟寺群相互依存,形态各异,相映成趣,是关山密林中天造地设的奇观异景,应加大保护利用力度,使之成为平凉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