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石雕小狮子,高4.8厘米,长7厘米,宽4厘米。狮子狮子卧姿造型,头侧仰、尾上翘,背都有一圆孔,沙崖质。
在两晋时期的青瓷中,这种背部有圆孔的的青瓷狮子多有发现,青瓷狮子造型一般头部正视前方,和身躯保持在同一直线上。狮子造型憨态可掬,不见汉魏时期狮子造型中的凶悍威猛之势,变得十分温驯,类似如宠物。
狮子在汉代是从域外引进、深养在帝王的御苑中,一般人不易看到,所以在画像石上和画像砖上所见狮子往往似马非马,似虎非虎。大多都是工匠们根据比较常见的虎豹形状再加以想像创作出来的非写实造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狮子造型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无论辟邪还是天禄等都是以狮子为蓝本,也可统称为瑞兽。
古代工匠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场所的需要,创作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狮子造型。以保护墓主为目的放入墓穴中驱逐魑魅魍魉的狮子,也有宗教场所作为护法神的狮子,如文殊菩萨坐骑等,有大门两边的看门狮、有压平席子四角的席镇狮、还是坑头狮等,不胜枚举。
石雕小狮子尺寸较小,手可盈获,但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写实,神态萌宠,不像是用于镇宅避邪之物,有可能是书房陈设或焚香之物。
此件狮子一改二晋时期狮子头部与身驱保持在中轴线上的造型特点,狮子头部微侧、做仰视状,头部造型风格逐渐向唐代狮子转型,由此断定此件小狮子雕刻的时代当为晋唐之间的南北朝时期,保存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