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哥釉小瓶,高8厘米,口沿施酱釉以仿宋哥窑紫口特点,周身开冰裂纹片,胎质细白坚硬,施釉较厚,发酥光,造型小巧秀美,当为古代文人书房用品"水盂"。
宋代五大名窑中,唯哥窑瓷器扑朔迷离,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据此有学者认为哥窑实际上是五大名窑中官窑瓷器的一个品种,其烧造年代也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哥窑青瓷实际上是元代瓷器。其主要特征是瓷胎与釉高温下因膨胀系数不同,出窑之后瓷器表面布满冰裂痕的纹路,纹路也不尽相同,有大开片,或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往往大开片色深黑,小开片黄褐,即"金丝铁线"
也有开片细若鱼子纹者,因施釉较厚,高温中釉向下流淌,致口沿部釉层较薄,隐约能见釉下黒灰色胎体,逐形成哥窑瓷另一个特点"紫口铁足",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哥窑瓷主要特征 :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从瓷器完整度而言,这些冰裂痕本来是一种生产中的瑕疵和缺陷,但是后来人们从审美的角度发现其片纹好似久旱干涸了的稻田或者是冰层破碎形成的裂痕,极具美感和想象力的发挥,又因“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浑然天成的特殊效果,颇具情趣,至此哥窑瓷器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残缺美在中国制瓷史上闻名遐迩,成为当今世界古陶瓷收藏者们趋之若鹜的顶级藏品。
在崇尚理学的宋代,人们普遍向往清新脱俗的生活,反映在瓷器烧造中则以单色青釉瓷器为主要审美标准,而哥釉瓷器在遵循这一标准的同时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金丝铁线纹,给长此以往看腻了单一青釉的皇室宫廷吹进了一丝春风,打破了纯色釉单调乏味的传统牢美观。
此件清早期景德镇窑仿宋元哥釉瓷作品,造型小巧玲珑,盈手可握,口沿酱色釉意在摸仿哥窑的紫口,虽为清代仿品,却让我们领略到了哥窑瓷器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