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唐或五代时期陶塑子母子狮

(2020-01-09 07:27:39)

晚唐或五代时期陶塑子母子狮。高28厘米,底座边宽10厘米,灰陶质,狮子蹬坐式造型,前臀粗壮有力,右臂抚按幼狮于胸前,幼狮脖子向上正口含母狮胸前所系铃铛。

晚唐或五代时期陶塑子母子狮

中国古代以狮子为蓝本造型的动物雕塑最早可追溯到汉。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狮子,符拔”,“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及条支大鸟”。到了三国时期,孟康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狮子似虎,正黄,有鬓须,尾端茸毛大如斗”。古代狮子是在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是由西域各国使臣作为珍贵贡品输入我国的泊来点。

晚唐或五代时期陶塑子母子狮

在中国古代工匠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各种狮子,分站式和蹬坐两大类,其形状或凶猛、或温驯,有的狮子似狮貌虎。《尔雅》中载:狮子是“狻猊”,《穆天子传》说“狻猊”日走五百里。古代狮子从西域进贡,路途遥远,到达中原很不容易,而且因为这种野性猛兽习于热带非洲,在我国不易豢养,成活率不高,显得十分珍贵,被皇室豢养在深宫,一般人很难见到,一般民间雕匠对狮子的形象认识很模糊,大都是根据伺养人口授和工匠自己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半狮半虎的动物。

晚唐或五代时期陶塑子母子狮

生性凶猛的狮子在佛教中保留有很多关于它的传说,狮子作为菩萨的座骑,在我国一直被视为辟邪、镇宅、吉祥的瑞兽。唐代以前在古代陵园和墓中雕刻的大型石狮主要用于保护陵寝中主人和镇墓的功能。唐宋时期狮子的神秘性逐渐消失,狮子作为瑞兽的象征性动物从皇宫走向了民间。

晚唐或五代时期陶塑子母子狮

晚唐至五代、宋、辽、金时期,除了石雕狮子外,我国南北窑场也普遍烧造各种彩釉的瓷塑狮子,工艺造型出现了程式化规格。颈下多配有铃铛、项圈、等精美装饰品,如唐代邢窑烧制的白瓷子母狮。

此件陶塑狮子,在造型表现中运用堆、捏、按、竹刀剔刮等手法将狮子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子母狮头部结构瘦骨嶙峋、突目、隆鼻、竖耳、阔嘴、利齿,尖爪等,韵味十足,雕塑感极强。特别是小狮子匍匐在母狮胸前口含母狮脖颈下铃铛;工匠抓住小狮子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一瞬间,把这尊陶塑唐代狮子的母子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将中国古代狮子雕塑艺术语言推上了巅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