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宋代寿州窑酱釉瓜棱形青瓷小罐,高11厘米秀,口径与足径分别为8厘米。短直口,丰肩鼓腹后逐渐向下收,口底大小相等。
古寿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内,创烧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进入鼎盛,五代后至宋逐渐衰落。早期主要生产青黄釉瓷器,胎体较厚重,五代至宋胎壁较唐时薄,器物有开片者,也有无纹片者,一般内施满釉,器外施釉不及底。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寿州窑名列其中,是六大名窑之一。寿州窑胎胚的原料为就地取材。附近山区盛产一种瓷土矿,这种黏土当地人俗称“老土”或称“拌子泥”。有土黄、灰白,棕红色,一般入窑经1200度左右,烧结后为土黄色,黄白色和红褐色。嗯
此件酱青釉小罐,胎壁硬薄,釉表光亮,无纹片,外壁腹下无釉,瓜棱形,拉坯痕迹清晰,胎质较细,胎色泛土黄,局部有流釉现象,但胎釉结合紧密,造型小巧玲珑。
前一篇:明代金丝楠木雕童子“软身”造像
后一篇:猴王陶塑与古代“”不死药”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