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甲骨文字中,"磬"字象是人用手持小木槌击磬的形象,磬字本义是上古时期的一种乐器,初始以石或玉制作成片状,悬挂于架子上,敲击而鸣。自古磬的作用分为两种,一是宫廷礼器,另一种是佛门法器。
磬在我国的使用和起源可追朔到虞舜时期,在当时是用于庆典、祭祀的重要乐器。在古代笙磬同音,如《诗·小雅·鼓钟》依我磬声,——《诗·商颂·那》语寡人以忧者击磬。发展到魏晋,特别是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铜磬和铁磬,专供佛教使用的磬,形状近乎于钵,在佛教佛事活动中,磬主要用于诵经,另外还有让僧众止息妄念, 消除睡意,提醒行者勇猛精进的作用。在佛教中经常使用的是大磬和引磬等。
佛寺中使用的磬是一种法器,呈尖底钵状,用铜铁铸成,既可作颂佛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僧众。一般传下来的磬多为铁制品,铜磬较为少见。此磬带底座通高22厘米,口径14厘米,青铜材质铸造,磬壁较薄,厚仅0.3厘米,磬下腹部分别铸有三个钱纹图案。在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铜磬上铸钱纹,可能是为敲响铜磬时传声之需,另外钱与“前”谐音,借此寓意"佛在眼前"或"福在眼前。
佛家用磬主要分大磬和引磬,此磬为大磬,又名圆磬,大者二到三尺,小的半尺。此磬尺寸较小,当为在家居士中使用的法器。
佛礼中“大磬”的作用主要用于佛事开始时的“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即“大磬”多用于指挥“腔调”具有振心提神,亢奋的作用。
在古代宗教文物收藏中,一般藏友比较注重佛像类艺术品收藏,而对于佛门法器知之甚少。
磬作为佛家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在今人眼中已不知所云,推广普及文物知识势在必行。由于历史上多次出现兴道灭佛运动,加之战争等多种人为因素,佛家用具及法器传承下来十分不易,特别是这种青铜材质的磬,在过去多遭焚毁熔化后,制作成它器重返轮回之中。
此件青铜磬包浆浑厚,流传历史必定久远,且与木制底座配套完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