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清早期观音菩萨木雕造像,高41厘米,底座宽18厘米,菩萨头戴宝冠,结跏趺坐,面相安祥庄重,超凡脱俗。用宗教艺术语言表现现实生活是直观而曲折的,但它的基本表现形式都是“神”的人化,任何佛教及神像塑造都是以人为蓝本的。菩萨衣着去掉了早期佛教中华丽衣饰;如珠玉璎珞等,使得菩萨形像更接近世俗生活,进一步拉近了世人与神的距离。
«法华径.普门品»中说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所以到后来他的尊号就演变成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唐宋以前菩萨雕像多姿态优美,动感十足,更具有世俗女子中的浪漫主义表现风格。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菩萨雕像是严格按佛教经文仪轨雕塑佛教造像,因此这一时期佛,菩萨像造型显呆板,早期那种身姿呈s形动感优美的飘逸风格一去不复还了。
此尊菩萨像法像庄严,仔细观察发现其面部轮廓与表情具有几分男子的特征,虽为女相观音,但仍流露出早期菩萨像中伟男子的英俊之气。
前一篇:民国釉下五彩二乔图书档
后一篇:古代木雕造像之“重塑金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