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早在商周时期原始青瓷中已有酱釉瓷器的雏形,到了东汉至三国两晋时期,南北窑口普遍烧造酱粘釉瓷器,隨唐时期酱釉瓷器多为烧制黑釉瓷器时多为釉中含有杂质和火候掌握失控所致。

清代中早期酱釉兽耳小琴炉
到了宋、辽、金时期,南北窑口虽普遍烧制酱釉瓷器,但仍以北方窑口为主,质量也高于南方绪窑。在宋代烧制酱釉瓷器的主要窑口有定窑、耀州窑、当阳峪窑等。在当时尤以宋代五大名窑中之定窑“紫定”釉堪称酱釉瓷的圭臬,为世人瞩目。

底图
项子京在其《历代名瓷图谱》中提到了五件酱釉紫定瓷器时说“烂紫晶澈,如熟葡萄,璀璨可爱”。但是这种紫色定紫并无实物传世,无从查考。通过大量考古资料证明;宋代不可能烧制出紫色瓷器,因为以锰金属烧制出的紫色釉瓷器已经到了16世纪晚期了。
实际上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紫色器就是类似芝麻酱色的酱釉瓷器。

小琴炉内图
清中早期酱釉兽耳炉高6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6厘米。酱釉莹润光亮,炉内壁和炉外底无釉露胎,胎质细白。
古代香炉主要有两种用途,一,为礼器,在祭祀天地,供奉祖先、佛陀菩萨、道家仙人及鬼神等时,必焚香膜拜。二,为琴炉,顾名思义,琴炉与供奉礼佛毫无关系,主要用于书房;如“红袖添香夜读书”,或与朋友相约郊外呤诗作赋、弹琴浅酌等。在古代炉具中十座米以下者视着琴炉。琴炉相比祭祀礼佛之炉要稀少很多。
酱釉兽耳小琴炉,釉表光滑莹润,小巧玲珑,盈手可握,是文房中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