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窑变釉瓷器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迷人釉面,折服了古今无数达官显贵和文人瓷痴。所谓窑变釉,就是指陶瓷器物在窑内经高烧造的过程中,因釉质中各种矿物成份在高温中流淌,相互融会,渗化出现的意想不到的色彩斑斓效果 。中国古代窑变瓷器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到了宋代,瓷器在窑炉高温中产生的瑕疵~窑变,已累见不鲜,特别是五大名窑中的钧窑窑变釉瓷器更是首屈一指。

宋代窑娈釉瓷器
宋钧窑产地在河南省禹县,其釉面经窑变出现蓝紫霞斑和月白色,特别是紫红彩斑闻名遐迩。民间素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的说法。
宋代钧窑瓷胎壁厚重,釉层肥厚,呈乳浊状,釉色以浑然天成的玫瑰紫,天青,月白为最为名贵,北宋时期釉面类似桔皮纹,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宋钧窑瓷器到了金元时期质量明显下降,釉面窑变缺少红斑,多以冷色调窑变釉为主。

清代窑变釉
窑变釉在明代,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窑变瓷器被认为是大不祥之兆,至此窑变釉瓷器的光辉逐渐暗淡无光,难逃被砸毁的厄运,追求以烧造窑变釉瓷器为时尚的炉火随之渐灭。
到了清代雍正时期,锐意进取的皇帝什么都想改革一番,作为皇室器重的景德镇瓷业再次迎来了以窑变万彩为殊荣的新时代,窑变釉瓷器被人们视为一种祥瑞,重放异彩。
乾隆以后至晚清窑变釉瓷器烧造经久不衰,但大多以仿宋钧窑派生出来的各色窑变釉瓷器,由于缺少钧窑瓷器中那种浑然天成的非人力所及的艺术效果而黯然失色。

窑变釉小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