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永通万国)

(2016-12-18 15:15:10)
分类: 代考钱币
     “永通万国”缺画之谜
    “永通万国”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钱币之一,它始铸于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因其铸造工艺承上启下,钱文精致优美,被我国古泉界认定为古泉三绝之一。
       1993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宇宙地乡附近的一座辽墓中,出土了一枚奇特的“永通万国”钱。这枚钱币不同于我们所知的北周“永通万国”查阅迄今已出版的泉谱类书籍未见其踪迹。此钱体型硕大厚重,铜质精良细腻,,非翻砂法所铸造,钱文书写粗犷,为铁线篆,万字铸造缺笔。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博物馆。
    “永通万国”直边型大钱(一级),直径50毫米,厚4.1毫米,重51克。铸造工艺极其考究,内郭圆润流畅,地章光滑平整,穿口宽大方正且规矩,钱文上下直读,字体书写大方浑厚,子口深峻有锋。其中“永”“通”“国”三字铸造精美无流铜,无断笔,干净利落。“万”字特殊,右下角缺一竖画。
 辽(永通万国)
       “永通万国”鱼脊型郭大钱(二级)直径48毫米,厚4.2毫米,重46.3克。
辽(永通万国)
    “永通万国”钱文“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之意。
 经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及历代钱谱,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此等“永通万国”大钱为辽代所铸。
       首先此钱的最早的出土地是内蒙古赤峰市,身居辽地,其后,曾经多次发现均为辽金故地所出。此钱,椭圆形郭体【鱼脊型】极具辽钱特征。还有宽厚的穿口,乃是辽代大型钱标志性特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那个缺画的“万”字。有学者认为,是辽代铸币者的笔误。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此“永通万国”钱的铸造工艺极其精美,可以说丝毫不逊于北周的“永通万国钱”且略胜一筹,从铸造上看,无一点拖泥带水之处,其钱文字体也是精美绝伦,不但没有流铜现象,而且相当地标准,也无走形现象。只是“万”字缺了一画。
       这可以充分说明,当时官局对此钱的重视程度。钱文中“万”字,缺的那一画,断笔处十分干净利落,不但没有高低不平之感,还呈现出标准的圆头状。由此可以断定,当时铸造者不是随意缺笔那么简单,是有意而为之。
       为什么要使“万”字缺画那?
       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当时铸造钱币时有文字“避讳”。其它理由都不充分。
    “文字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约起于周代,成于秦朝,盛于唐宋,直至清代,民国成立后废除。在这期间人们对帝王、长官、圣贤、长辈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杀脑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同意,同音或使“原字缺画”来代替要避讳的字。因此,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关于“万字缺画”这个疑问,我曾经查阅了大量文献,从唐代一直到元朝,均无与“万字”相避讳的帝王名讳。虽然如此,我国的古代文献关于辽史部份却有很多遗漏。据记载,“辽史”乃元人所著,由于时间仓促和其它历史原因,“辽史”中漏掉和错误的史实相当多。以至于它成为了最不可信的史料之一。
     “不可信的史料”,也许是漏掉了可避讳的名讳。世间的事,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正因为不可信的“辽史”才确定了此“永通万国”钱的出处。
       此钱中的“万”字,又因避讳名讳而缺画。出土和发现地均为辽金故地,“永通万国”钱文又起于南北朝,终于元代。南北朝,唐史,金元史在史学界又相对可靠可信,又因这些史料未见有可避讳的名讳,“辽史”又不可信,所以此缺画“永通万国”钱,必是辽代之物。最终要想解开这“万”字缺画之谜,只有依靠史学家们的刻苦钻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来解开这避讳之谜,“缺画永通万国”的具体铸造年代,也将大白于天下。

 

      辽早期“永通万国”巨型钱(一级) 直径94毫米,厚5毫米,重106克。此钱形制圆整,内郭圆润流畅,为标准型器物,但内外郭体,铸造厚薄不一,参差不齐与前者的形制规矩形成鲜明的反差。穿口方正规矩与凹凸不平的地章呈现出不同之感,钱文上下直读,位置适中,无错移,无走形。书写刚劲有力,横平竖直圆滑洒脱。但在字里行间有不规整之处,笔画间颗粒状的流铜清晰可见。处处显露出翻砂工艺的特征。此钱为青铜材质,铜质偏红,包浆为红灰色,相当坚硬,泛着银亮的光芒,如同巧克力颜色,甜美至极。美轮美奂。
辽(永通万国)
       这枚“永通万国”巨型钱,钱文字体有中原文弱之气,同时还兼负塞北草原之感。 从此钱前后不一的铸造风格来看,既有中原工艺的标准之气(主要体现在器型与文字工整度),同时还有塞外铸造,粗犷豪放之感。以此可证,此物定为塞外偏帮仿造中原风格所铸。
       从钱文上看“永通万国”最早出自北周,在金元之后未见此等工艺的实物,发现地在辽金故地。故此它的年代出处应该是唐代至金元时期。从此品的铸造工艺上看;唐至宋,铸钱工艺比较精整,所以不大可能是唐宋时期的产物。金代铸造的钱币是公认的制作精美所以也不可能是金代的东西,所以结论只有一个,“辽代”。因为贯穿这一时期的塞外之国,只有辽代。辽朝铸造了很多形制各异的大型钱币,虽与之有相同之处,但在风格上也有略微不同,主要体现在钱体厚度,内外郭体,还有字体风格上,这些都与辽建国后铸造的大型钱不甚相同。经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枚“永通万国”是辽早期铸币,确切的说应该是“契丹族铸币”。
     “契丹族”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当时契丹分八部,采取半农半牧的生活。契丹族身居关外,历来有仿制中原货币习惯所以在这时期,曾经有多种货币出现。观此“永通万国钱”的器型,铜质,风格,字体皆与当时的铸造工艺相符,所以各处证据表明,此物为早期契丹族铸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辽(巡贴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