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布”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故名“三孔布”,其面文为纪地,背文皆以“铢”“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极大。“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一级名珍)大名誉品,曾经创造了中国古泉的拍卖纪录,是古钱币中最为珍惜的品种之一。
过去,一些学者一直认为“三孔布”是战国晚期”赵国”或中期的“中山国”铸币。
但现今对于三孔布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出土地域很广,已经不能仅限于,赵国或中山国等地域。
据史料记载;“中山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它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早期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今保定市唐县、阜平、曲阳、顺平一带的山区,都城设在”顾”(今定州)。
“中山国”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被中原各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它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和魏灭中山等历史阶段,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历经350余年,最终宣告结束。
从古代地图上看,“中山国”身处”赵国”腹地,国土范围相对较小。就算后来被赵国所吞并,地域范围也是极其有限,而从近几年”三孔布”的出土地点来看远远大于赵国本土的范围。所以三孔布的铸造应该不仅限于赵国本土。
这里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证据;就是近年来出土的一枚非常罕见的三孔布“阿”。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多用其国土中地名作为面部铭文,其中我们所知的是三孔布铭文,下专、上专、平台、下邙阳、虞阳、宋子、安阳、文雁乡、上苑、妬邑、北九门、牟、阳湔等皆为地名。
抛开以上地名是否是在古赵国境内。这枚新出土的三孔布“阿”却大大突破了赵国的领土范围,所以三孔布的铸造地域不能仅仅局限于赵国境内。
阿 背 十二朱
“阿”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境内,在现今的山东省西部,南临黄河,春秋时期称“阿”(e)就是山丘的意思,因其地在东方,秦汉立为“东阿县”沿用至今。所以可以充分的肯定的是“三孔布”不但在赵地有铸,在齐地也同样有铸造。
文雁乡 背一两
牟 背 一两

下邙阳 背 十二朱
阳湔背十二铢(“阳湔”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浚县西北善化山麓西侧,卫河支流的北岸,故称西阳涧。 西阳涧自古以前,属于浚县(古称黎阳)。它始建于什么年代,已经失传,从挖掘出的文物来看,在宋代之前就有,是比较古老地村庄之一)。

平台 背 十二朱

平台 背 十二朱

安阳 背 十二朱

安阳 背 十二朱

安阳 背 十二朱
“
三孔布”的铸造工艺,面文皆为纪地,背文皆以朱、两纪重,从现今的出土证据上来看,它开了“铢”“两”纪重制。从铭的风格体现,绝非是战国中晚期的粗略铸造风格,而是精益求精,不但字体铭文纤细锋利,地章所反射出的细腻感也与春秋早期的特征完全一致,特别是它的标准范线,与早期齐大刀的铸造风格如出一辙。所以三孔布的铸造年代一定是春秋早中期。而不是晚期。观察其面文,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纪地铭文的钱币无论大小在字体上所体现的风格也不近相同,由此可以证明,“三孔布”是一范一铸,每一枚都不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枚都可以称作孤品。
“三孔布”不仅仅是一枚珍贵的钱币,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沧桑,映射出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珍贵财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