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钱”清宫奉先殿用,每逢皇帝即位由官炉铸造。死后即改换新钱。凡祭祀品均以黄缎为袱衬之,各袱四角均缀大铜钱一枚。面文如常钱.背文"天下太平"四字。自乾隆至宣统均有,道光、咸丰最多。宣统罕见。俗称"太平钱"。
乾隆包袱钱,铜质精炼,橙黄纯净。直径49毫米,厚3.8毫米,重49.7克。此钱内外郭极其规范,经修整圆润流畅,属宽圆型,穿口纤细为月牙四边。地章十分平整细腻。字体清秀,面文乾隆通宝书写工整,背文天下太平端庄秀丽。字口深峻、锋利无比。此品红斑绿锈,通体灰褐色包浆。色泽古旧,极具苍桑;锈色斑斓,包浆老到;形制规整,文字遒劲,美感十足。
为什么说它是罕见的包袱钱。我们查阅一下网络便知分晓,几个小时的翻阅竟没能见到一枚真正意义上的包袱钱。如今的那些所谓的包袱钱已失去了其本来面目,大有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我说是,就是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如今泉界没有人去真正的研究它,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包袱钱”最早起源于北方民族的藏钱习惯,上至辽金下至晚清。在民间都有这种习惯,其用意我在【2014-10-18古泉的寓意】一文中已经叙述的十分清楚。辽金时期包袱钱多以吉语钱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早期包袱钱归于正统,清顺治时期,包袱钱由国家正式铸造,面文为当政皇帝的年号背文多以天下太平为主,寓意为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其铜质为精炼铜,形制规范均为直径49毫米,厚3.8毫米,重49.7克。由此特征的包袱钱皆为皇帝正用。此等钱币经由顺治、康熙、乾隆形制皆是如此。也就是说本人展示的这枚 乾隆包袱钱为乾隆爷亲自使用的。直至驾崩殉葬。所以此钱的珍稀程度可见一斑,说它极其罕见绝不为过。就是至今也没有发现第二枚出现。
清 嘉庆以后,特别是到了咸丰时期包袱钱的形制变得不规范了,其大小各异品质不等,这充分证明了咸丰以后,清王朝渐渐地走向了衰落。所以在嘉庆以前的正统包袱钱,极其珍贵。是包袱钱中的极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