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 直通万权之出处 谈椭圆外郭之迷

(2015-03-22 15:02:40)
标签:

佛学

分类: 辽代钱币的鉴定与欣赏
   “汉国”“直通万权”大钱,青铜质,直径49毫米。其内郭圆润流畅,外郭呈现椭圆形郭体,内外郭之间有铸造压郭痕迹,十分明显.穿口宽厚方正,地章不算平滑。钱文书写粗犷有力,总体还算标准规矩。只是上部的“直”字偏离中心,相右有移位感。此钱通体灰锈泛红斑,尽显老旧之态。沧桑古朴辽风十足。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关于钱文的正确读法,如今泉界众说纷纭,最据代表性的就是,裴先生所提出的钱文已左字开始顺时针旋读“权直万通”。但我却与裴先生的看法截然不同。我们先看看“直”字,与上文“直通折千”相同.本意就是指此钱的价值。“通”字,本意是相通或通用之意,也是体现此钱价值的一种表现。“万”字,顾名思义就是确定钱值数量“一万”。再看看“权”字。“权”是古代度量衡中的衡器,是称重量的器物,俗称“秤砣”,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砝码。衡为杆,权为砣。权衡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其意就是平衡“相等”。在与“万”字结合,就是等同于“万”.也就是说与“万”字相同,这里的“权”字,其主要意义就是体现此货币的币值单位。由此可见,其钱文中的这两个字,不是用来体现此钱价值的。就是用来体现此钱的货币单位的。结合总体钱文。其意可解为;面值折万或面值等同于万。也就是说此钱是当万的,可兑换小钱一万枚。
    由于“万”字是数量“权”字是单位,其意为“一万枚小钱”或“一万文钱”之意。所以“此二字不可分割”。为了使这一论断更加充分可信,我将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例如这句“我要一元钱”我们取其“我要一元”来说明,其中“一”字是数量,“元”字是货币单位。我们将其二字分开来读读;“我一要元”“我元要一”“要一元我”“要元一我”你们看看那句还像话。所以裴先生将此钱文中的“万”“权”二字分开,读为“权直万通”显然是不合乎情理的,就算是钱文特殊,与本意相近,读起来也是饶舌咬嘴不够通顺。既然如此,它的正确读法就应该是“直通万权”。其意为面值等同于万枚小钱。简单的说就是“折万型”钱。
    那么说,此“直通万权”钱又是出自哪朝哪代那?
    关于“直通万权”的铸造年代,此钱有两点暴露了它的出处。
    一处是,被抠去单人旁的“直”字。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与上文介绍的“直通折千”钱相同,“直”字的移位不是,其本来面目,而是因为文字避讳被有意刮去的,而且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此钱的铸造时期与“直通折千钱”相同,均为同一时期,因为不会出现两个时期有同一避讳的现象。而且这两种钱币的铸造时间一定不是国泰民安之时,而是兵荒马乱之际。因为只有这一时期,才会有,因铸造急促,发现文字没有避讳。却没作废钱范,而将避讳之字刮去缺画,续用的可能。
    另一处是,背面“汉国”二字。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此“汉国”二字,相信大家看后都会觉得眼熟吧。是的,直通折千背部的“汉国”是这个,契丹族遥撵汉国钱上的“汉国”也是这个。此钱文,在历代铸造的钱币上均未发现,只有“直通折千”“直通万权”“遥撵汉国”等区区几枚钱上有,且字体书写完全一致。铸造工艺也是完全相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此等钱币是同一时间所铸。皆为契丹族遥撵铸币。
    关于契丹族遥撵时期的铸币,我在2014.11.20.所发表的【契丹。遥撵汉国大钱】一文中有相当详细的论述。这一时期是契丹族的特殊时刻,是契丹族不甘心被异族统治的年代。连年的征战就是为了树立起能像大汉王朝一样强大,与唐王朝和其它政权平起平坐的国家。所以当时铸造了“遥撵汉国”大钱,作为契丹族对唐王朝的宣誓。
     这些钱既然是同一时期铸造的钱币,“遥撵汉国”是立国宣誓钱。那么说其它的又是什么钱那?我们看看钱文,和外郭独有的椭圆形郭体。它们会给我们答案;我们先看钱文,“直通万权”“直通折千”还有它们背文,“汉国”二字。“直通万权”本就是钱文面值,没有国号,年号,和特定的历史意义。它的最简单解译就是;“折万”。“直通折千”就是“折千”所以将他们称其面文是比较牵强的。反倒是所谓的背文“汉国”。倒是有面文的特征,因为“汉国”二字本就属于“国号”。所以按此推断。此种钱的面文应该是“汉国”而非是币值。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汉国折万型大钱”“汉国折千型大钱”。这种钱极其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原因是遥撵汉国时期与古代唐王朝是同一时期,在这之前,还未见背文铸有,“折五”“折十”“当百”“当千”的方孔圆钱。所以此“汉国折万型大钱”“汉国折千型大钱”是“折值钱”的雏形,也是“折值圆形方孔钱”的鼻祖。其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我们在看看钱体特有的椭圆形外郭。此郭型在辽大钱上屡见不鲜,例如千秋万岁,永通万国,福寿永昌,家国永安等等,都有这种外郭出现。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有人说这种外郭是铸造初期有意铸造的,其实不然,因为椭圆形外郭铸造起来难度很大,比起直边外郭来,要费事得多。而且就算铸造出来也不会像现今发现的椭圆郭体那样自然流畅,更不用说呈现流铜口啦,据我观察此类钱币均看不到流铜口。所以椭圆形外郭不是钱币的本来面貌,而是后来磨制的,证据是;不管是,福寿永昌,家国永安,还是永通万国,本人都曾经展示过直边外郭者。
    那么说为什么要将钱体磨制成椭圆形,又是什么人磨的那?原因是在契丹族还没有建立辽朝的初期,因为战乱铸造了一系列货币作为军饷,“直通万权”“直通折千”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此两者没有完美的面文,而直接用于“折值”的原因。其时间之仓促可算是争分夺秒拉。正因如此,可以充分说明,此二币是契丹族的战争“军饷钱”。在那争分夺秒时期,契丹部因战争需要,急急铸造军饷分发给官兵,因大量钱币,官兵携带极其不便,所以除一些留作家用外,选择大面额的钱币,挂于腰间。随军征战。这也是契丹族管理军兵的高明之处,一来,不管是什么情况之下,拿着这种钱币在契丹管辖的境内都可以兑换与币值相同的散钱,二来这也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只要是能赢得战争,这样大面额的钱币,就能兑换大量的货币,使自己丰衣足食更。“真是高明呀”。正因如此,辽朝建立以后形成了独特的货币文化。这些领到军饷的士兵在不征战的时候,闲暇之余就会把玩这些钱币,不但可以用来磨刀,还经常在野外秃石上磨制,来消磨时间。一来二去,钱体的外郭就被磨的光亮圆润,极其美观。后来这种外郭圆润的大钱成为了一种时尚。喜欢佩带钱币的契丹人便纷纷将其佩带的大钱,磨得圆润光亮。这才有了后来形形色色,各种椭圆形外郭的大钱。关于这种论断,曾经有一个最有利的证据;前些年本人参与挖掘时,曾经亲眼看到辽坑中军人所佩戴的皮带铜扣,战刀和一枚外郭呈现椭圆形的大钱。
考 <wbr>直通万权之出处 <wbr>谈椭圆外郭之迷
    至此“直通万权”的正确读法有了,它的出处和用途确定了,辽代椭圆形外郭之谜也解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