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源:你可以一直做个孩子,不用着急着长大

(2019-05-22 16:12:48)
标签:

王源

王源抽烟

今天,微博一段王源抽烟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继上次“感同身受”后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刚刚收官不久的上半季的《我是唱作人》中,所有人都在夸他,夸他有才华,活的通透。对音乐的执着,也让人觉得,这才是一个正能量偶像应该有的的样子。

然而每次看到全网都在吹捧一个人时,心里隐隐总会有不好的预感。因为当一个人被捧得太高,往往也就会被摔得很惨。也正如李诞曾说的“善于造神的人,也善于毁神。”

如今果然灵验了,刚刚成年便被大肆报道在公共场合抽烟,“青春正能量”、“国际儿童基金大使”那些曾经让他闪闪发光的荣耀此时反而变成了一种讽刺,更有大批的粉丝直言接受不了这样的他。



不久,王源就站出来公开道歉,表示会成为更好的大人。

作为一名看着他一路走来的老粉,其实我并不想揣测他从什么时候抽烟,有多少坏习惯,也并不关心他还能不能立住形象,我只知道一路走来他都没有让我失望过,我只想走到他面前拍拍他,告诉他:“你可以一直做个孩子,不用着急着长大。”

有人说,生活似乎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年少成名的王源比其他同龄人更早地陷入了这种身份的焦虑中。

学生、歌手、艺人的多重身份使他必须更早地学会以超越同龄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可以说,无限荣耀的背后是他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关于他的,好的坏的,都会被无限放大,有人看到他好的方面,便疯狂迷恋他;有人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拼命诋毁他;还有人上一秒因为看到他的好而喜欢他下一秒又因为看到他其他方面而否定他。

王源就在这样的世界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我不禁想:“世界是不是正在逼着每个孩子都成长为一个成年人?”


印象中,大人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会一遍遍地说“你已经长大了,要懂事”,好像学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是一种长大必备的技能。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我的朋友小林就是这样。

从我认识小林时她就一直是乖乖女的形象。

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告诉她要听话,要照顾弟弟,她也一直把这些话记在心里,爸爸妈妈总是不在家,她就自己学习,自己做家务,自己带弟弟,即便每次跟弟弟闹了矛盾,爸妈一句“你要懂事”,她就止住了所有抱怨的话和含在眼里的泪。

知道家境不好,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她从不会主动提什么要求,以至于爸爸妈妈偶尔想起要给她买礼物都不知道她喜欢什么。

在看到其他女孩子穿的花裙子时她会悄悄藏起来自己泛白的帆布鞋,看到其他同学肆无忌惮地吃零食她会偷偷地咽口水,被同学欺负了她会默默躲在角落里抹眼泪……

高中因为学习压力大得了急性阑尾炎疼晕在路上,都没敢给爸妈打一个电话,她知道就算打通了他们又会说:“闺女儿,你要懂事,爸爸妈妈在外面挣钱回不去。”

所以啊,干脆不说了。

就是这样的一个姑娘,我看着都好心疼,可她的爸爸妈妈还是会觉得她不懂事,上学的时候总是说她没有邻居家的孩子学习好,毕业了之后觉得她没有别的孩子赚钱多,那已经拼尽全力了,可还是被说“不懂事”。

她只能逼着自己更努力去达到所有人的期待。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崩溃,第一次冲父母吼:“我到底是不是你们女儿?你们有没有关心过我?我急性阑尾炎做了切除手术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那时候你们在哪里?毕业了我听了你们的话去北京打拼,一个人什么都不懂住在阴暗暗的地下室里一边啃冷馒头一边哭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你们就只会让我懂事懂事,却从来不知道我到底受了多少委屈!”

她说着,吼着,像是要把这二十年来所受的委屈全部倒出来,然后什么也不想考虑就关机睡觉了。这是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在父母面前“不懂事”,却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睡了个好觉。

这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人像小林一样,因为太过懂事,总是选择一个人默默扛下所有的委屈,直到撑不下去为止?


很早以前听过一个故事:

大街上,有个小男孩吵着要买棉花糖。

妈妈指着他手里的小糖人,说:“刚买的孙悟空还没吃呢,怎么还要?”

小男孩不听,赖在原地,非要买棉花糖不可。

最后爸爸直接出手打了他,他一边躲着挥来的拳脚,一边哭喊着说:“我不要棉花糖了。”

有人说最怕的是你突然听懂了一首歌和一个故事,我想听懂这个故事的人都是那些没要到糖不得不含泪成长的孩子吧,而成长得最快的孩子背地里也一定哭得最惨吧!

就像桐华曾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中写道的那样:“如果大人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任性,不肯承担责任去保护孩子,那么孩子只能快速地长大,像大人一样保护自己。”

这已然成为了现代孩子的防御机制。

“懂事”和“听话”促使他们一点点成为那个别人眼中完美的小孩。不哭不闹,也不喧嚣。

可是小时候没吃到的东西、没尝试的事情,长大后会变成一种执念。

很多人会在长大了很久之后去买儿时记忆里的零食、去玩儿时没有玩过的玩具,本着是一颗怀念和圆梦的心,可尝试下来却找不到儿时的感觉。

因为,时间久了,就会忘记当时的那份悸动。

蔡康永说: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所以啊,愿每个孩子都不必强颜欢笑地去成为大人,愿每个孩子都不必隐藏自己的内心,愿每个孩子都只被当做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