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下午,走进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的演播厅,扑面而来的不再是历史留下的金钱记忆,而是一场连接了时间、空间和未来的互联网浪漫旅行。
吴晓波老师和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总导演石强、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段永朝、易宝支付首席执行官唐彬、中国电信翼支付总经理高宏亮联袂出席由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所著新书《看见未来》的发布会,跨界对话,分享自己与互联网的情缘。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人叫做史蒂夫·布朗,他在英特尔的头衔就叫做“首席未来学家”——这个头衔听上去像一个大忽悠。那么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呢?顾名思义,就是想象未来,他经常问一个问题:“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英特尔需要未来学家?因为它的产品规划通常要提前七年。就像我们使用的手机,每隔一两年就会更新换代,所以不光每一个公司都需要有未来学家,甚至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种看到未来的能力和勇气。“平庸的企业是用过去两年推出未来两年,真正优秀的企业一定会从未来反推现在。”
我们采访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头衔——“互联网之父”。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不是因为一两个天才,而是因为一群人的浪漫,这些人中有学者,有纯粹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也有实战家和工程师,还有管理者跟企业家。
所以,所有的人都在拼爹,但是都拼不过互联网,而正是通过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就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的历史不是一条因果链,而是一个关系网。同时,科技最终必须要回归到人性,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跨界临界点,我们看到当科技与人文融合在一起,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可能性,这也是互联网真正的意义。

|
余晨与英特尔未来学家史蒂夫·布朗
|
有一个意大利女记者叫做法拉齐,她从1960年代开始花了几十年时间采访全世界各个资本家和政治人物,问他们“你们怎么把世界搞得那么糟糕”,后来她变成了一个特别伟大的记者。在今天,互联网行业对中国的影响之大,互联网历史的碎片化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余晨采访了40多位互联网领军人物并以此成书,也是在干一件类似的事情。
所以,对余晨这本书其实我一直怀着好奇,因为我认为未来是很难被看见的,甚至可能当未来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不知道它已经来了。因此,这本书我看得非常仔细,也写了书评。这本书对我们当今中国的互联网人而言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其采访面非常宽,不仅以人物采访的方式梳理了互联网的历史,更介绍了许多互联网思想家对互联网的诸多反思,包括互联网对于隐私侵害、互联网对于信息趋同化所产生的障碍等中国互联网界目前还没有完全在思考、想象的一些事情。

|
吴老师在发布会现场
|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更幸运,因为我们找到了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自由、去中心化的平台,让每一个人在互联网上都是平等的。不管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德国人还是日本人,无论男女老年,不分贫穷富有。没有中心就是中心,通过这种去中心化的结构,我们每个人自由地互联、协作、创造、分享,让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互联网这个无边无际的大网里面成就我们独一无二的精彩和意义。
我认为互联网如果用文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一群人的浪漫”。互联网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潜力实现每个人的浪漫,在一起则成就了互联网整个世界的浪漫。

| 发布会上嘉宾对话
|
互联网 之后是什么?我想谈三个重构。
第一,它会重构版图。首先是打破地域,经济地域和行政地域,它会去中心化,带来跨界的能动性,打破跨界的服务,包括资源上的重组。
第二,它要重构认知。在我们打破版图的过程当中,传统的那些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新的挑战,所以人们需要新的认知,甚至需要重构认知。
第三,它要重塑行为。在新的认知框架之下,在探索未知、迎接未来的过程里面,每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都会由于互联网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交互。在这种情形下,你的一举一动会在千里之外引起连锁反应,那这个认知行为就会重塑。
这种情况就是一个闭环的迭代的过程,它是一个不停地在发生的事情。我最近几年谈到互联网,经常把它概括成三句话:第一,互联网是一个千年大师;第二,互联网让我们学会告别确定性,学会拥抱不确定性;第三,互联网带给人的不是一个惬意舒适的世界,可能是一个被动重生的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