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89年3月,吴晓波和他的同学自发组织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踏上南中国考察之路。这段历时五个多月的行程,让吴晓波从一个整天在学校图书馆读书的愤青,蜕变成为信仰渐进与改良主义的男人。
他开始明白,这个国家的改变并不如他们曾经想象的那般轻易,只有物质文明的疾步快走,才能带动精神文明的小步迭代。这种进步缓慢且盘旋,甚至有可能出现反复性的倒退。
到底这次南疆之行中他们遇见了什么,让他有了这样深刻的改变?
第一次抵达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受限于电力资源,晚上九点全城熄灯,如今已是世界级旅行胜地的城市,在当年的每个夜晚都不得不陷入一片黑暗;
第一次看见妓女——一排表情麻木的女孩子坐在县政府门口,时髦的丝袜卷到膝盖,里面“明码标价”地插着五块钱;
第一次亲上战场——在山中的猫耳洞和战士们同住,从望远镜里瞭望越南兵,在黄昏的麻栗坡烈士园,看到几千座埋葬着同他们年岁相仿的年轻人的坟墓;
第一次遇到躺在被子里见客的女人——因为家中的母亲和她的三个女儿总共只有三条裤子;
第一次听闻日后将在文章中无数次引用的“马克斯·韦伯”——一个月薪只有百来块的湖南小厂长,却想出资请人翻译当时还甚少为人所知的马克斯·韦伯……
也正是因为这位厂长基于理想毫无保留的信任,二话不说拿出自己七千元的积蓄,才让这些大学生能有机会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幅员辽阔的疆域,感受这个国家的动荡、苦难与希望。
经历了时光和现实的颠簸,他们都已改变。廖厂长也许再也没有心力去完成翻译《马克斯·韦伯全集》的梦想,吴晓波也许永远不能再去完成曾经承诺的考察报告。可是当年那些心怀理想的青年,一直都在那里,在各自前行的路上相互并肩。
对于生存在如今这个物质化严重却精神匮乏的世界里的我们,这仿佛只是属于上个世纪的、止于怀念的余烬,但也许,它燃亮的正是我们每个人心底的星点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