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简介

标签:
历史杂谈 |
函谷关旅游区简介
现在我们看到门额上“道家出源”这四个大字,它是由我国前任(第六任)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玉溪道人)题写的,非常权威的界定了函谷关在我国道教中的地位。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幅对联,上联是“三百代太初之光生一生二生万物”,下联为“五千言道德真经法天法地法自然”,意为自然界始于太初,《道德经》源于自然。
首先我们参观第一部分——太初宫景区。
1.[朱雀门—碑刻—灵符遗址—太初宫前院门口]
各位游客,请看前面这座青灰色门楼,它叫朱雀门。上面雕有两只似凤非凤,似鹤非鹤的鸟雀,其为朱雀,它是中国道教四种护卫神之一,与青龙、白虎、玄武合称为四灵,它们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崇拜中的星辰崇拜,本属于28座星宿,到了战国以后,逐渐根据其形状和方位的不同划分为四灵,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我们常说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就是这个意思.朱雀迎门有开门吉祥之意,在此先预祝各位游客吉祥如意!
函谷关始建于西周,鼎盛于秦汉,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一处军事要塞,而且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公元前491年,曾任东周守藏史的老子因看到周王朝日渐衰落,无力再作学问,便辞官西隐,途经函谷关,被当时关令尹喜拜留在关内太初宫,写下了彪炳后世的五千言《道德经》,从而开创了中国独有的一脉道家文化,奠定了中国道教文化基础。知道《道德经》的人不在少数,了解《道德经》的人就为数不多了,《道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哲学著作,它集中反映了一个道的概念, 体现了一种无为、不争的思想,通篇七十三次提到道,旨在教化人们凡事遵从规律,顺应规律,不能强作强为,现在好多从商从政的人都研究过《道德经》,而且从中领悟了不少经营管理之道,今天我们大家在函谷关接触了《道德经》,认识了《道德经》,希望老子的一些思想能对你的生活和事业有所帮助。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两边的壁画,它讲的是紫气东来这个典故:据《神仙列转》记载,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一天他登高远望,看见东方紫气缭绕,其长三万里,犹如飞龙,料定必有贵人过关。果然过了不久,老子骑青牛从东徐徐而来。尹喜便挽留老子在后方的太初宫,住了五 个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哲学名著《道德经》。紫气东来这个成语便被流传了下来。至今,我国民间仍喜爱用这四个字作为春联的横批,以此表示吉祥如意,贵客临门。
千古名言
函谷关位于灵宝境内,灵宝地名的来历在历史上颇有传奇色彩,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灵符遗址,了解灵宝地名的来历。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信奉道教,非常尊崇老子,曾在函谷关尹喜故宅处掘出老子所埋之“灵符”,遂将当时的“开元”年号改为“天宝”,把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史称“玄宗改元”。灵宝地名沿用之今。玄宗为了表达对老子的无比崇敬之情,在喜得灵符后特意携贵妃杨玉环来函谷关朝拜老子。
2.[三清殿—三皇殿—太初圣宫—灵石]
到这里我们来参观一下景区中第一个庙宇:三清圣殿.三清殿是我国道教中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三清是我国道教中三位最高尊神,他们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神仙谱系的基本定型.一般在我国道教胜地都会有三清供奉.三清即: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参观过了三清殿,我们再去了解一下三皇.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天皇:伏羲氏,后人称伏羲青帝,发明先天八卦,除暴安良,确定婚嫁制度,被誉为八卦祖师;地皇:神农氏,后人称神农炎帝,他发明草药,耕种五谷,教人类食用熟食;人皇:轩辕氏,后人称轩辕黄帝,他开创文化,发明文字,抽取蚕丝,教人们织布做衣,被誉为‘人文初祖’。
我们现在去神圣的太初圣宫拜谒老子。太初宫原称太初观,后唐玄宗李隆基御赐为天宝观, 到了宋崇宁四年才改为太初圣宫。此圣殿始建于西周,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建筑则是唐代遗留下来的,并且在宋、元、明、清历朝均有修缮,这里有碑为证:东边这通是元大德四年重修太初宫碑,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西边这通是清顺治十年重修太初宫碑,距今也有300多年历史,上面刻写的都是老子入关、玄宗改元和重修太初宫的历史资料。我们着重来看一下元代这通碑的碑座,赑屃的头是缩着的,这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很多人认为它体现了老子的一种主张,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中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恰恰是老子无为居下、外柔内刚思想的体现。
各位游客,我们仔细看一下两块柱础石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外观一个为倒扣的莲花状,一个则是圆鼓状,它们均是唐代所留的,已经1000多年。这和我国古建筑对称性的要求不相符合,为什么呢?在道教中莲花代表阴,圆鼓代表阳,《道德经》中42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体现了老子阴阳对应,阴阳平衡的观点,同样说明人们早在唐代就已经对《道德经》有了一个很深的理解,并且把它运用到太初宫的建筑艺术上。主殿的地基也是唐代遗留的,除此之外,还有明代嘉靖年间遗留下来的木架结构工艺,和清代光绪年间修复的梁记。殿内主要供奉了三尊神像,正面是道家鼻祖老子著经的坐像,左边是书童徐甲,右边是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就是他当年望紫气,迎老子入关的。
现在我们着重了解一下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生于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河南鹿邑县人,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图书馆馆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写的就是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全文,为元代版本,分上下两篇,上篇言道,下篇论德,故称《道德经》,共81章,5380多字。这部道家学派的开山巨著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的发行量在全球仅次于《圣经》,位居第二,老子被国人尊称为“哲圣”。
说起老子著经,我们就来参观一下老子当年著经的书桌—灵石。灵石的外观十分平整,并被八条白石英线分割为九层,“九”是道教中最为吉祥的一个数字,有“九九归真”之说,今天我们到此可以摸摸这块儿灵石,一来可以平平安安,健康长寿;二来可以好运连连,步步高升!
3.[碑林—鸡鸣台—仙丹阁—大道院]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函谷碑林。这里收集了灵宝境内发现的珍贵古碑刻和一些书法碑刻。碑林里有三块比较重要的碑刻墓志。这一块是唐代杨仲昌的墓志,同时同地出土的还有杨仲嗣、魏国夫人、莒国夫人等杨氏家族的墓志,是研究贵妃杨玉环的重要历史资料。这一块是明代吏部尚书许天官夫人墓志,证明了任兵部尚书的许进(父)、工部尚书许诰、吏部尚书许赞、兵中吏部尚书的许论父子4人是灵宝梁村人。这一块是明代嘉靖乙卯年间的《重修关王庙碑》,记载了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带罕见的一次大地震,同时,它也是灵宝当地的特产---黄金矿石碑.灵宝的黄金年产量连续20多年稳居全国第二位,并在2004年年底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城?。其余的书法碑刻都是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为函谷关留下的墨宝,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各位游客,沿着这123级台阶拾级而上,上面就是“鸡鸣台”了。它是“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典故“鸡鸣”的发生地,“鸡鸣台”又名“田文台”。田文就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以齐国孟尝君为秦相,后有人进言‘孟尝君乃齐国人,必先齐而后秦,秦国危矣’,于是,秦昭襄王欲将孟尝君囚而杀之。孟尝君闻之,托人求救于秦昭襄王宠妃燕姬,燕姬要以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大衣来交换出关文书,可是,这件狐白裘入秦时已经献与秦昭襄王了。孟尝君手下三千门客中,有一位门客能为狗盗之术,半夜时分,入秦宫盗出狐白裘,遂换到出关文书。孟尝君得到出关文书,更封传,改名姓以出关。等到达函谷关时,又是半夜时分,以秦国关规:日落闭关,鸡鸣开关。情急之下,孟尝君手下另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学了几声鸡叫,学得是惟妙惟肖,一时间关内外群鸡齐鸣,守关人听得鸡叫打开关门,就这样放他们出关了。等到秦昭襄王派人追至函谷关时,孟尝君已经逃走多时了。鸡鸣狗盗这个成语即由此而来。唐代诗人胡曾曾有诗曰:“寂寞函关锁未开,田文车马出秦关,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仙丹阁。仙丹阁又名“仙人居”,是传说中老子散丹救民的地方。到这里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门口这副对联,该联据说是老子自创的会意字,由十四个冷僻字组成,它概括了道家养生修炼的基本内容,上联是:玉炉烧炼延年药,下联为:正道行修益寿丹。大意是:道家认为养生要注重心命双修,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保健和调节。殿中供奉的就是老子的塑像了。相传,当年老子在函谷关著经之时,这里正流行瘟疫,老子所骑的青牛也卧地不起,吐出牛黄,老子就用牛黄和一些草药炼成丹药,给百姓治病。在灵宝当地还有这样一个民俗:每年的正月份,家家户户都会用黄纸剪一头黄牛,上面还写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四句话,祈求新的一年全家人健康平安。
殿中神像共有36尊,正中间为主体部分,共有主像13尊。最前方的是王灵官,济生济死,驱邪降魔,镇守山门。正中一排是我佛、道、儒三家文化的创始人:中间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右侧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左侧是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佛道儒三家思想都有各自的精华,在发展过程中互相斗争,互相渗透。
5.[犹龙出海—语录—金箔—出关—公祭]
犹龙出海
老子语录
老子金箔
老子出关
老子公祭
首先我们参观第二部分——函谷关。
了解完老子与《道德经》之后,我们去看看千古雄关——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西周,中国史料中最早对于关塞的记载就是函谷关,从时间意义来说,堪称“天下第一关”。很多朋友要问了:为什么叫函谷关呢?辞海中解释说:关在谷中,深险如函,东至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您回头看,身后是一个峡谷,过去是东都洛阳到西京长安的必经之路。古道南靠秦岭,北依黄河,全长15华里,古有“车无双轨,马不并鞍”的说法。关前有护城河——弘浓涧河,要是行军打仗,先要过河、破关,才能进入函关古道。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的车战,秦汉的兵战,大队人马入关后,古道内有人纵火,或者滚石下山,在谷底都难以逃脱,如此险要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特殊的地位,因而可以说,函谷关在中华民族实现大一统这个历史进程当中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函谷关因战争而建,也因战争而毁。
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这里的函谷关,习惯上被称作秦函谷关。它东临弘农绝涧,西拒衡岭高原,南依巍巍秦岭,北接滔滔黄河。函关古道全长15华里,是古代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被喻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还有人用一泥丸而东封函谷来形容它的战略地位。
函谷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有16次大战役在这里发生,不少战役可以说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过去,有人说:谁拥有了函谷关,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约好了“先入关者王之”,当时,函谷关是权力和势力的一种象征。刘邦自知函谷关天险,很难攻克,就率部队从武关绕咸阳,派重兵把守函谷关,等到项羽率大队人马到达之时,刘邦的军旗已经插到关楼之上了。项羽一怒之下,命将军黥布强行攻关,黥布攻不下来,一把火烧毁了关城,千古雄关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风云当中。上演了千古绝唱鸿门宴。
在后来的两千年中,函关古道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军事和交通作用:唐朝安禄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乱时,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放弃守城计划,与叛军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地区,惨遭失败。明朝李自成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张钫出关,抗日战争,函谷关都因其古道的天险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4年,侵华日军在函古关遇到了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的有力抗击,被歼灭2000余人,遭受重创。
1986年,作为战争的佐证战国时期守城兵士的武器库--竖井式箭库被发现。箭库深11米,直径0.9米,箭为铁杆、铜簇,每30枚为一束,现均已锈迹斑斑。
今天您看到的关城是依照从青羊宫汉墓出土的壁画和在美国发现的原函谷关图纸,在1992年重建的,为双门楼三层悬山顶四阿式风格。
函谷关是一个军事要塞,同时又是中原腹地和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枢纽,在这里也流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汉朝《新论》中记载有“公孙白马”这样一个典故:战国时赵国平原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名叫公孙龙,此人擅长诡辩。有一天骑着白马要过函谷关到秦国游说,过关时关令将其阻拦说:你可以过关,你的马必须留下。因为当时赵国的马在流行劣性传染病,而秦是军事强国,以防传染,所以有这个规定。公孙龙争辩道:白马非马,马是物体,白是颜色,两者不是同一概念,不可同一而论,如若说白马是马,那么公孙龙应该是龙而不是人。关令争辩不过他,放他入关。等到回来之时,他说他要出关,关令说:既然白马非马,那么函谷关怎么能是关呢!关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来中国哲学命题里面经常提到“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讨论的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发生在函谷关这个“公孙白马”的典故又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史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参观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光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