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高年级运用积分制激励培养好习惯》研究报告

(2015-06-26 10:57:12)
标签:

结题报告

分类: 过程资料

《小学高年级运用积分制激励培养好习惯》研究报告

单位:辛寨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孙珊珊

 

【内容摘要】

本课题借鉴商家的“积分制”营销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用以激励小学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小学高年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如何有效地利用积分制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好习惯”,用积分制引导、激励学生,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分制;激励;好习惯

【正文】

一、课题的由来及界定

1、课题的由来(研究背景)

目前国家正在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重中之重。尤其强调在小学教育中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使青少年打好做人、求知、生活、健体的基础,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农村学校相对教育薄弱。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是我校的重大问题。2012年下半年,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我校开始实施“好习惯储蓄银行”活动,同时开展积分制激励措施,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实效。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课题拟继续深化研究,集中探讨积分制激励措施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校本对策问题。

2、课题的界定              

“小学高年级”本来是指小学阶段五年级和六年级,我校没有六年级,所以本课题以四年级和五年级为研究对象。                              

“积分制”是借鉴商家常用的一种营销方式,其本来作用是引导、刺激消费者多购物消费。教学中的积分制指的是把积分制运用于对学生的管理,以积分的形式来引导、激励学生,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全面提高。

“激励”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

“培养好习惯”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激励或强化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高年级学段如何有效地利用积分制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问题,具体以本校为个案开展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一个目标: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学习习惯(务必具体、明确、可行)。

完善制度:为积分激励制度商定评分细则,并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改进措施,使积分制度持续可行、长期有效。

多方借力:联合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家校合作,最大化地发挥积分激励的作用。

不断改进:建立教师学习-反思-科研机制,边实践边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以积分激励措施为手段,致力于系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涉及研究方法有:

行动研究法:

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本班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资料收集法:

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教育实验法:

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个案研究法: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文献法:

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学生阅读提供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正面教材。

4、研究步骤及过程:

准备阶段

收集资料、提出课题、论证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及分工,制定实施方案,上传到博客,形成文字资料。

实施阶段  

申报课题,全面展开课题研究,落实实施方案。

确定研究对象,通过对本班学生实践情况进行了解,确定实践方案,并将方案形成文字资料上传到学校博客。

实施过程。深入班级,结合实施方案调查积分的运用情况,深入学生个体,对实施积分评价后的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信息。及时汇总收集的信息,找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找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以教学反思和论文的形式将实践上升到理论。

实施保障。利用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向专家及优秀同行学习,并反思内化,为我所用。学校要有充足的经费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科研研讨。随时召开课题研讨会,针对不同阶段发现的问题及时交流并解决问题。

总结阶段

形成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聘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文章类成果

1、专题征文与研究论文

《小学高年级运用积分制激励培养好习惯的研究方案》(摘要:研究方案:1、研究内容;2、研究意义和价值;3、研究步骤与方法;4、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

《“我说小课题”征文——其身正,不令而行》(摘要:案例与反思,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老师要先做好表率,对自己严格要求。)

<</SPAN>小学高年级运用积分制激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中期报告》(摘要:中期报告:1、本阶段研究内容与完成情况;2、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下一阶段的主要设想。)

《积分制,且行且改革》(摘要:积分制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改进办法。)

2、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

《谁动了我的彩卡》(摘要:积分制的落实过程中不能缺少监督。)

《“我说小课题”征文——其身正,不令而行》(摘要: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老师要先做好表率,对自己严格要求。)

3、教学反思与教学设计

《<<SPAN>站在泰山顶峰: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摘要:设计专题学习,借助积分激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SPAN>站在泰山顶峰: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反思 (摘要:通过积分激励,鼓励学生独立主宰自己的学习,而且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研究感悟、研究随笔等

《怎样走好自己的路——第一学期小课题研究历程、感悟与收获》(摘要:1、不要邯郸学步;2、不要怕走弯路;3、不能怕走远路;4、边走边看,落实中改进;5、学会自己走,走出自己的路。)

(二)实践类成效

1、健全制度,完善积分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明确、持之以恒的规范。我们除了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好习惯教育的行动准绳,还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针对各个年级段的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积分细则,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形成好习惯。

2、注重日常,自律与他律结合。

我们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实现自我教育,但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必要的监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唤起学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此,我们还成立了相关监督机构——少先队“校园文明监督岗”。全校学生从一进校园开始,其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在接受着少先队的监督。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3、家校联合,促进习惯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仅靠学校一方面是不够的。我们强调学校、家庭相互配合。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在家也鼓励实行积分制,仿效学校的积分制,用孩子真正感兴趣并且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或物体作为激励手段。

二是学校要求和家庭经常联系,共同做好了对学生的教育规范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多元多样,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一是评价内容多元。

针对积分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更全面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习惯分成了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四大类,每期定时进行评价。此外,我们每周进行了“文明班集体”评价,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进行隆重表彰。每学期末,我们还进行全校的评优,评优种类多样,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

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评价,每周一班队课各班进行上周情况回顾,并提出本周要求和整改意见;每月最后一周进行一次全方位深入的阶段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处,还请同学们的家长进行评价。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困难,但也从中品尝到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和学生深入地接触了将近一年,注意到了许多以前忽视的内情,被学生感动过,被家长感动过。这些都成为我们这次研究中的新动力,这虽然是一次科研,但也是人生难得的记忆,我们会珍藏这次记忆,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

田书毅,一个令老师们都头痛、无奈的学生,在这次班级“积分制激励”的实践中,竟然奇迹般的转变了。他的家长,曾专门打电话给我们,说孩子这半年进步很大,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柴玉茹,一个学习很好但在家有点懒的女生,曾在作文中写自己的转变,在家积极做各种家务“挣分儿”,被妈妈揶揄简直是个小“分儿迷”。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在开始阶段,所有积分亲历亲为,比较辛苦。后来,我们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去负责本组的积分,班会小结,每月评比,期末汇总。这样做,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实施过程中,尤其是课堂上,由于每个人都想加分,表现好的学生比较多,经常会延误课堂下课时间。在后来的实践中,我改进了方法,按小组和层次加分,既照顾到公平,又能兼顾学生课堂参与面。

3、实施之初,由于积分细则没有渗透到学生的行为之中,积分意识不强,效果不太明显,作为老师也会比较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积分的规范化,再加上学生的参与,效果越来越好。

4、激励措施多元化。主要问题存在于高年级学生对奖励措施“不感冒”,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继续探索。(详见《且行且改革》)

5、监督方面,杜绝弄虚作假。实施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存在多加分现象。为杜绝此类现象,每一项活动均我们指定专人监督进行,及时加减分。教师不定期进行审查,如果有虚假积分应加倍扣分。(详见《谁动了我的彩卡》)

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方法的欠缺,我们的研究任重道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这次的课题结束,不代表研究的终结,恰恰是催生了基于教学的课题研究的种子。今后,我有以下几个设想:

1、              活动教育常规化,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完善言行。

2、              课堂是积分制的主阵地,让积分更好地为课堂助力。

3、              联合家长和社会各界力量,家校合作,最大化地发挥积分激励的作用。

 

* 参考文献:

《广告公司积分制管理手册》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2015 年6月21

                                       *(主要撰稿人:孙珊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