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永远灵寿
永远灵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80
  • 关注人气: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九)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2017-12-01 18:00:56)

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说起裴艳玲,那是河北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是闻名全国的戏曲艺术家,也是全世界戏曲领军人物。1985年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赢得全国戏曲观摩大会特设的演员特别奖1988年,其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国际大奖。2008年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特别荣誉表演奖。1985年、199620093次荣获梅花奖、1次梅花大奖,是史上得梅花大奖第4人,第2位得3度梅花奖的女性。现任河北省文联主席。但你可能不知道,裴艳玲的戏曲之路,竟是从灵寿起飞的。

http://s8/mw690/005DhgJezy7geWv9AmHf7&690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TITLE="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九) 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

裴艳玲1947年出生于肃宁县傅佐村,初名叫裴信。爸爸裴聚亭,是远近闻名的京剧武生。小艳玲天赋过人,不少看过的戏,她能把戏路、程式、台词,如数家珍地背诵过来。她还能模仿武生、老生、老旦的戏。1952年秋天,年仅五岁,身高不足一米的她,就曾登台救场。

1955年初冬,灵寿县接收北京新民京剧团为县剧团。19566月,裴聚亭父女到灵寿县京剧团搭班。据裴艳玲后来回忆,她在灵寿跟随师傅学戏一年多,真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大热天,她在打谷场上练,一练就是4个小时,冬天里穿上绒衣绒裤外加棉衣棉裤,再加一个小大衣,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了,先吊嗓,喊通了,老师检查昨天学的戏,再练功。拧旋子是她那时练就的绝活,裴艳玲曾创下过104个的记录,一双新的练功鞋,穿几天、十几天就磨破了,一年的工夫让她穿破的鞋子整整装了一大箩筐。她说,太苦太累了,都累惨了,有时上厕所里都不想出来,总想找根绳上吊算了,结束这没日没夜的苦难。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这魔鬼般的训练中,她一边学一边登台演,先以学员身份演出《赶韩信》《水帘洞》《四杰村》等剧目,后来挑大梁主演,初露头角即获得灵寿百姓好评,迅速在灵寿家喻户晓,成了响当当的小名人。按照老规矩,当主演就要挂牌,裴聚亭于是为女儿起了个响亮的艺名,叫做裴艳玲。从此,9岁的裴艳玲在灵寿正式参加工作。

19575月,鉴于京剧在灵寿广大农村缺乏欣赏习惯,剧团入不敷出,县政府决定将原京剧团改为河北梆子剧团。一直从事京剧的裴艳玲父女离开了灵寿,先到山东乐陵京剧团搭班演出,五个月后又到束鹿(辛集)京剧团,小艳玲独挑大梁。戏报上醒目地写道:主演裴艳玲,十岁,文武老生。演出剧目三赶,四赶观众潮水似地涌来。从此,裴艳玲跟随束鹿京剧团,在山东、天津等地奔波演出。

人的命运有时候是有定数的。因京剧团改为河北梆子剧团而离开灵寿的裴艳玲,却仍摆脱不了河北梆子的命运。19585月,河北省组建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省文化局发现了裴艳玲,便派人随束鹿京剧团看戏一个月,极力劝说裴艳玲和裴聚亭参加跃进剧团。当时,小艳玲挺高兴,裴聚亭却觉得女儿改学梆子没有前途,但考虑到这是孩子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机会,最后还是顺从了女儿的心愿。后来由于束鹿京剧团不愿意放行,直到1960年春节过后,13岁的裴艳玲才同爸爸来到天津,正式加入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

1960年,团里排演大型神话剧河北梆子《宝莲灯》,裴艳玲饰演沉香。该剧在天津一炮打响,接着南下福建、上海,北上首都、北戴河,她的名字开始响彻剧坛,并因演技超群两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河北梆子使她一炮走红。

1962年夏,毛主席在北戴河再次观看裴艳玲的演出。在亲切的谈话中,对昆曲情有独钟的毛主席,问她会不会《夜奔》,她说我会“大《夜奔》”。毛主席说,你应该学学“小《夜奔》”,独角戏更见功夫,你去北昆跟侯永奎先生学一学,学好之后,我再来看你的《夜奔》。于是,裴艳玲意外得到了进京拜师的机会,不仅跟侯永奎学习了《夜奔》,还随李少春学习了《闹天宫》,毛主席成就了她龙门的最后一跳。

http://s1/mw690/005DhgJezy7geWyVhXa30&690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TITLE="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九) 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

人生诸事往往是这样,是毁是誉很难评定。一部《宝莲灯》割断了裴艳玲的京剧梦,却成就了她的梨园名。同样的,随后到来的“文革”10年,虽然压制了她的舞台创作,但却为她积蓄了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文革”结束后,《宝莲灯》复演并拍摄成电影,裴艳玲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81年排《南北合》,1983年排《哪吒闹海》,随后剧团体制改革启动,裴艳玲在众望所归下承包河北省梆子剧院一团,并开始筹排《钟馗》。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唱腔,使得裴艳玲的《钟馗》大获成功,一时间“裴旋风”不仅席卷全国,甚至风靡了海外。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裴艳玲赢得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第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先后荣获国际大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裴艳玲人生的重要转折期。1995年,她以《武松》一剧参加第4届中国戏剧节,获得大会特别奖,她本人则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1997年,河北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成立,裴艳玲被任命为名誉院长兼团长。她率先在全国实行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三下锅”的演出形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一个剧团内只能主演一个剧种的戒律。裴艳玲的京剧梦犹如停机坪上待命已久的战机,终于开始回归跑道。复排《火烧连营》、《薛平贵》等传统京剧剧目,将《钟馗》由河北梆子改编为京剧。2009年,裴艳玲主演的京剧《响九霄》众望所归地为她摘回了人生的第3朵“梅花”:中国戏剧梅花表演最高奖“梅花大奖”。201110月,《响九霄》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裴艳玲从此真正圆了自己的京剧梦,并走上了艺术的巅峰。

http://s14/mw690/005DhgJezy7geWAIGeN5d&690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TITLE="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四十九) 裴艳玲从灵寿走向世界" />

   
真正的大家都是德艺双馨,成名后的裴艳玲并没有忘记灵寿。2008五一过后,百花乐万家大型惠民文化工程灵寿行,在灵寿小东关影剧院唱响。省会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让整个广场变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而这次的领队,省文联主席裴艳玲也偿还了一个回报灵寿人民的悠久心愿。这次她见到了当年玩耍的小伙伴,拜访了已经80岁高龄的老干娘。在阔别了30多年以后,想起当年干爹用大荷叶买回去的热包子;想起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日子,她激动得热泪横流。她深情地说:“我是半个灵寿人,我在灵寿一年半,这是我常常梦到的练功的地方,有生之年,也是我最怀念的一个地方。我最美好的时代就是在灵寿这个小城。下面坐着我当年的老干娘,以后,如果有哪个作家写我的传记,不要忘记这一笔,我是从灵寿走出来的裴艳玲!”

    据说,我们村一个小伙子当兵转业后到省京剧团,被选为裴艳玲的助手。估计也和他是灵寿人有关系吧?!

    裴艳玲没忘记灵寿,灵寿人民也永远忘不了裴艳玲。裴艳玲是河北的自豪,也是灵寿的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