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德县城区林氏

(2020-05-15 20:05:18)

宁德县城区林氏

林赞光

我生于民国廿九年(1940年)的宁德城内街中头,对宁德县城内旧貌记忆犹新。童年的我,时常在城内大街小巷,对宁德县城内也算是熟悉。

县城共五个城门,东西南北四城门,另加一个小东门。从城隍庙前的北门沿南向着城墙座,穿过现在的蕉城四小闽东商业大厦东方国际饭店至兴业银行,为西城墙,城门正对着莲峰中学(宁德十中),名和义,我们习惯叫它西门,西门外有莲峰中学永生医院(今人民医院)﹑太尉宫,西门主道通向著名的白鹤岭官道。自兴业银行,过财贸广场关帝庙,止于现在的影业公司(人民影院),为南城墙,南城门名德化门,正对着现在的南门兜石坊位置。自新塘宫(又名盐仓宫,今东平王庙),过中国农民银行(今农业银行)﹑道头陈(今莱茵城内邮政大楼)﹑陈氏祠堂(今莱茵城内,已不存)﹑现在柏林城今都市商厦,汇盛商贸中心,止于小东门,为东城墙,东城门名崇仁门,在中国农民银行与道头陈之间。自小东门(今都市商厦)过现在的行署市场耶稣教堂,止于城隍庙,为北城墙,北门名朝天门,正对面是现在汽车北站停车场天主教堂。听前辈说,为了方便北门外山区老百姓进城,在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增设了小东门,小东门名登瀛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县令林时芳重建城墙时,把小东门堵塞。康熙二年(1645年)又重新开辟小东门,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939年间,为了便于城内百姓战乱疏散,城墙城门拆除,成为环城路。

宁德县城,古代属于一都,城内面积一平方公里,人口1.6万。城内与城外共分四图,城内分四隅:

东隅:道头陈竹兜街前林坪﹑中正路(东门里)

西隅:后暑巷五显宫街中头杰头街进士衕

南隅:学前鹏程境企头街﹑观音弄﹑薛厝坪(又名巡司弄)

北隅:韩厝下北门街赵厝坪(池厝)﹑崇教坪﹑井堂

中心:衙前街,状元里,街尾下。

四隅中,很多因姓氏居住地而得名,如道头陈里陈金峤陈,以陈姓为主的居住点。前林坪街中头进士衕企头街(分上下企头),以林姓为主的林姓居住点,前林坪据说祖先自七都前林迁入。上下左姓为主居住点。赵厝坪,姓赵居住点。状元里,听说状元余复家在那里,所以叫状元里

城内信仰道教的境共有八个:东门有鸾江境(新塘宫)﹑成德境(已拆除,今莱茵城蔡家庙对面),西门有鹤峰上境(西门街)﹑西山境(今新华书店公交公司),街中头有凤池境,下井堂有鹤峰境,状元里有龙首境(已拆除,今八一五中路),南门为鹏程境(今关帝庙后)。城外有十境:福山境(今福山街),龙头境(今富海市场),麟祥境(今碧山),金仙境(今小东门),朝天境(今汽车北站后面),连城境(今北大路),鹤成境(今南大路),登龙境(桥头下),龙门境(小场),龙光境(下宅园)。民国时期,城内有四保:长璋保,即竹兜街,因宁德城关人郑长璋,北大英烈而命名鹏南保,包括鹏程境及南门兜崇文保,因崇文书社而得名继光保,因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而得名,包括西门外莲峰中学至街中头凤池境(凤池保)。城外四保:三元保(从三元大帝宫到单石碑),碧山保(碧山别墅八仙街),福海保(下尾街船头街码头),务本保(桥头下小场下宅园)

宁德县(太爷堂)在今蕉城区政府,城内共有11条街:1.衙前街,在门前,自彭氏宗祠(今培英社区居委会)至石狮前,左出东门小东门北门西门右出南门2.状元里(1960年,拆除,修建八一五路)3.街尾下(1960年,拆除,修建八一五路)4.竹兜街5.东门里街(中正路)6.南门()7.学前街8.街中头9.北门街10.前林坪()11.企头街。城外8条街:关有东门外桥头()﹑土主宫前()﹑碧山街(八仙街)﹑下尾街(里街外街)﹑小东门()关有战场街(今南大路)﹑邸塘街(塘仔兜)﹑场街城外东关的几条街比关更热闹繁华。以县衙(太爷堂)为中心,县衙衙前街右企头、西山境(西山路)、观音弄(华边弄)、薛厝弄、企头、城门下(南门兜)南门接南门外柯厝里后门坪、郑厝弄、较场边(较场)、战场桥路弄、灰炉坪下路下桥井头洋墩亭、小场、宫边、贝河墘下盟路土堡亭、下宅园、、下路弄、路尾二都墓边向古溪方向衙前街左出东门小东门北门西门东门左侧过小桥头条弄、土主宫(今二月花市场)碧山街八仙街)池头坪林氏宗祠、泗佛兜(兴华路)东门右侧溪流坑下尾街(包括今福山路、海滨路)分里街、外街里街名福街。东井兜弄,西江厝弄;外街(今海滨路)名船头街海关埠、德顺埠、渔货埠、青苔坪、福安埠、霍童埠、水湟头()等,东海滨弄东北河坪(章厝)。头、杰头街、后昌弄后署巷、棋盘头、五显宫、西门街(继光街)出西门向南侧太尉宫半岭接白鹤岭向北莲峰中学永生医院毓秀小学向畲家山。

 

宁德县城区林氏

城内主要有蔡等姓氏,分四:道头陈金峤潭里南埕道头陈宗祠在东门今莱茵城,已拆除金峤陈宗祠在北门街,潭里潭尾宗祠在前林坪口及观音弄,南埕陈宗祠在进士氏宗祠在下井堂已不存氏宗祠在街中头,氏宗祠在西山境今西山路,已不存黄氏以月爿坪为中心,马氏宗祠在竹兜街,赵厝坪在北门街,韩氏聚居城隍庙对面韩厝下,林氏王氏在小东门溪井墘。蔡氏主要集中在前林坪西门街街中头等,今前林坪有蔡家庙。

缘于自己姓林,终究对宁德城内的林氏族人更有情感。小时候见到本姓长者,母亲总是亲切教我叫公公婆婆伯叔姆婶。当时,我有听说及知道的城内林氏聚居点主要有:南城墙边鹏程境下司井横路(学前街)竹兜街企头街(分上企头)后署街中头进士前林坪下井堂,城外周边有:小东门溪井墘(父子登科厝)碧山河坪(章厝里)战桥头(战场桥头)桥井头(小场)下宅园。

南城墙边曾经居住有一支林姓,具体情况我不是很清楚,城墙拆除为环城路,后来不知道析居何处,与下企头同出,属于西河垂裕堂林氏

南门关帝庙后,现在学前路58号有一座“鹤峰拱秀”旧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门首悬“鹤峰拱秀”匾额属于林家产业这支系出五都汤湾,为明代湖广荆州同知林思勉之后,九世祖元澄,由汤湾迁居县城南门,构屋居住。至清末,十四世祖开潮,字赞文,号蔚庵,例捐太学生,以经商为业,遂于民国初年祖屋“鹤峰拱秀”林宅。

下司井,在下企头为宁德城关古井,这里有一支林氏为西河垂裕堂林氏,始祖六一公,自七都卓峬迁徙城关。七都卓峬(疑在今东山宫一带),五代时林元公自光州固始迁徙,居七都卓峬,越数世至起萃公生五七,五七生三子:六一﹑诩﹑诚,诩公生光祖,光祖自卓峬析居前林,生林观,林观生五子:公志﹑公应﹑公懋﹑公憼﹑公慧(即刑部尚书林聪),繁衍了现在的七都前林林氏。六一析居城关,越七世至林桂公,字叔攀,万历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乡试,刑部四川司主事林桂祖在下企头。林桂入仕后在月爿坪建有一座官邸,在今大华路14、15号,后为清末举人黄履刚所购,今为黄氏产业。六一后裔中,林桂这一支最为繁盛,分日星三房,日房居下企头祖居(今大华路下司井边),属于林桂直系后代,林锡培林家炳都是属于这个支派。月房居上企头林桂兄弟仁趾公后代,星房月房昆庵公再分,街中头。西河垂裕堂林氏有一座祠堂,在学前路,被鹏程正境神庙占用。家族中代表人物有明朝林桂清朝八旗教习林其荣(星房)民国乡长林家树(月房)。这个家族传承手工艺,林德团金银首饰永和号银店(今发展为中国黄金),现在的天髓蛋糕万佳购物超市。

横路林,在学前街,属于最早开基宁德县城内的一支林氏,这支林氏相传始祖林十,唐朝时自浮光迁徙,居住在泽头(今古溪)了,唐末时,十公有一位叫林十九(应该是排行,即县志中林都录”)的人,当了成都府录事官,后来在泽头建了一座泽民桥,被宁德县志记载。林都录生五个儿子,其中有一位叫林廿五,娶了位姓谢的老婆,在宁德没有建县的时候就从泽头迁到了感德场(今蕉城区政府棋盘头一带)。可惜好景不长,林廿五刚刚当父亲就去世了,葬在居所的西边。留下谢氏和儿子林十七。933年,正赶上宁德建县,时人欺负他孤儿寡母,要拆迁他的房子和坟墓建桓门谢氏不服,背着儿子,居然走了四千里路到汴京去告状,最后才保住了房子和坟墓。谢氏的事迹被后人称赞,在宁德县志中列为贤孝。到了宋朝,这个家族开始显达起来,从棋盘头一带析居到南隅(南门城内),到了明朝初,这个家族的林保童高中进士,因为家族居住在南隅横路,因此称为横路林。从南宋的林晟林焞士夔祖恭先后中进士,据说林士夔还和林仲麟林仲虎有叔侄关系。到了明初,又出了位进士林保童。宋明时期,这个家族列入宁德县志的人物就有:林晟林焞林伟士夔士桓士荣士麾士柄士益祖恭林保童林尹林泾等,明末后渐渐开始沦落为平头百姓,在方志中再也没有看到记载,乃至现在也没有发现有关于他们的谱系,成为宁德一个不解之谜。

竹兜街,在现在新塘宫后面,这里居住一支林氏,相传祖先来自西乡小岭不知何时竹兜街五河知县是这支的可考祖先。竹兜街现在没有看到族谱,据《宁德县志》载:林起英 字际云,顺治八年(1651年)恩贡,江南五河知县。

上企头,也称上企头街今大华路,在大华路边有一条华边弄,旧称观音弄,这里有一支林氏,为民国乡长林家树,原财政局局长林家浦之族,企头同出,属于西河垂裕堂林氏月房。

后署自西门棋盘头过太爷堂后(今蕉城区政府大门对面)。小时候,后署有一支林氏,不知道出自哪里。八兄弟中,有叫林阿啦五林阿啦八等,以鱼丸小吃等小商为业。解放后修建八一五路,他们的房子也拆迁,族人散处,我认识的有林品丹林品义 等都是这个派系。  

街中头,位于八一五中路蕉城区政府左边的一条巷,旧时该路段处在西门街中心,故名。东杰头巷,北至进士下井堂向南延伸连接现在的八一五中路。街中头林氏有二支:一支出自上企头西河垂裕堂林氏星房。代表人物有八旗教习林其荣天髓蛋糕林家文。另一支为乌石林,祖先开求自二都下村林边约于乾隆析居街中头,迄今逾十一世。本族代表人物有清乾隆太学生林廷璜,民国碗城乡长林祖仁,离休干部林赞钦。

进士在宁德西门街中头北面一条小巷,当地人叫进士衕,在进士衕住着一支林氏,据1993年纂修族谱载:良公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迁入宁阳北门街,至六世简公赐进士,任吉安府教授,因而把北门衕改为进士衕。当时建有林氏宗祠一所在于池厝坪又叫赵厝地方后遭火灾之难,转迁南门居住我认识的有林玉法玉钦玉添等,都是这个支派。据《宁德县志》进士衕是因为清朝进士林日煟居地而得名。林日煟,字启辰,一都人,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榜进士,官武昌、云阳知县。父明琨,以子日煟贵,赠文林郎,四川云阳知县。目前进士衕提供的族谱中没有林明琨、林日煟父子记载。进士衕家谱中记载几位有功名人物,可惜大多在文献找不到记载,唯独十三世林玉在嘉靖版《宁德县志》有记载:林玉,字廷璧,一都人,成化二年1466年)岁贡,直隶全椒训导,升浙江龙泉教谕

前林坪,据说出自七都前林,明朝中叶,举人林初林道可能属于本支。

下井堂,自辕边井至下井的这一段,为下井堂路,在离辕边井不远,也有一支林姓,我对本支祖源不太了解,可能与前林坪同出,当时有名林瑞禺(宁德话兔子)即为本支。

在宁德县城外周边,也有林氏居住点,如溪井墘(父子登科厝)碧山河坪(章厝里)南门战场桥头桥井头(小场)下宅园。溪井墘,在小东门城墙外边,当时有一栋房子,大门匾额父子登科,小时候叫它为父子登科厝,属于林氏厝宅,这支林氏应该是明朝举人林初林道的直系后代。据县志记载林初 字惟复,七都人,成化十六年(1480年)庚子乡试邳州学正。   字世行,初子,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乡试 ,崇仁训导,庐陵教谕,升浙江台州教授,典广东文衡。林道有一位孙子名林崇仁,非常孝顺,林道晚年患了漏疾脱纲秽恶难近林崇仁用手縧垢除秽直到逝世整整照顾了祖父三年,而且林崇仁非常乐于助贫。嘉靖十六年1537年)乡耆林孔道构亭东门外金鳌桥上。有可能都是这个家族。溪井墘河边还有一栋老房,民国三元保长林挺耕(宁德话音)林挺祥的房子,不知道是不是属于父子登科派系。

碧山林氏,始祖钦七公,明末自罗源鉴江析居碧山。据碧山林氏族谱记载,祖先出自飞鸾梅溪林仲麟之族,宋末迁徙罗源鉴江,至明末又从鉴江回迁碧山。家族代表主要人物有林开池林理斋林振銮林振翰蔚文四川盐使林昆生。

下尾街河坪林氏,始祖灿川公乾隆时自古溪析居河坪,民国时期制锅师傅林永孝即是这个支派。同居于河坪的林鉴如可能也是属于这个支派。

清朝时期,忠茂孙林应钦自古溪迁南门这支据说为五都汤湾林。

战场桥头林氏,由罗源中房林家居迁徙,居战场桥头,本族代表人物有清朝知府林芝华莲峰山长林圭甫(林文瑄),民国林国章林廷章(林天赐),当年(1956-1957年)非法组织“革新党”科学院院长﹑现在机电工程师中国世纪专家﹑华人发明家林鼎云都是属于这个支派。

小场桥井头有一支林姓,迁徙祖林瑞课,道光年间由七都后林析居城关南门桥井头

下宅园林氏始祖应坵公相传自五都墩头析居下宅园

以上仅仅是我小时候知道的民国时期宁德县城及城区林氏的大致情况,假如不记载下来,将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能无法知道当时的宁德县城了。作为林氏族人,把各支派记载,或许可以作为将来族人寻根,认祖归宗的一个依据。作为耄耋之年的我,现在记忆力逐年衰退,回忆起童年的见闻,显得较为吃力,有不当之处,望贤者更正为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