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鬼节”!农历七月在佛教中的真正意义:孝亲、报恩
(2025-09-05 10:35:28)分类: 佛法人生 |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流传着鬼门大开,百鬼游荡,宜早归家的传说。但对于佛教而言,七月十五却是孝亲报恩、供养僧众的“佛欢喜日”、“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源自佛门孝经之一的《佛说盂兰盆经》。
经中称目犍连尊者在修行有成后,想要让父母也能离苦得乐。但当他找到母亲时,却发现母亲在饿鬼道受苦,不能饮食,皮骨相连。
为了让母亲吃口饱饭,目犍连取来一钵饭递给母亲,然而他母亲却因为以往贪婪吝啬的恶习导致饭还没入口就变成火炭。
目犍连别无他法,只能寻求佛陀的帮助。佛陀说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救度母亲,必须借助十方僧众的力量。
让目犍连在七月十五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一切圣贤大德、六通仙人、十地菩萨都会接受这份供养。
借由这份供养的功德,便可以令现在的父母福乐百年,七世的父母脱离三恶道苦患,生于人天之中,享受福乐。
目犍连尊者依言奉行,终于使母亲脱离恶道,而佛陀也在最后慈悲嘱咐: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
应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
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
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
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七月该怎样做?
农历七月在民间常被称为“鬼月”,但是在佛教中的七月却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报恩月”、“孝亲月”。
农历的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过去世曾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以供养三宝的功德力,使生前作恶的母亲得以超拔恶趣,也因此发愿要度脱一切众生悉皆成佛,自己乃成正觉。所以,七月也称“地藏月”。
七月是吉祥月
在佛教里,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所谓“佛欢喜日”,源自于佛世时的印度,每逢夏天雨季来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只在山中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此称为“结夏安居”。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到了七月十五日这天,也就是安居结束之日,所有僧众聚在一处,自我检讨身、口、意三业,并一一把自己的修行体悟向佛陀报告,这一天就叫做“僧自恣日”,又因众僧修行精进,诸佛欢喜,而称“佛欢喜日”。
七月是报恩月
一个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报恩,在佛教里是非常受重视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四重恩要报:父母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一个心中装满恩的人,他本身就很幸福;一个心中装满恩的人,他本身就有福气。所以我们透过报恩来增长我们的福气;透过报恩来增长我们的幸福感;透过报恩来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透过报恩来使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
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若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救度众生的工作中去,那我们的生命就失去了很多意思和意义。这个需要我们用生命来体验,当我们发出纯净的心念,我们自己会感觉很美好,自己会感觉很幸福。所以,报恩不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也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
七月是孝亲月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个重大节日。佛教寺庙,总要举行“盂兰盆会”。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尊者为救度母亲,在七月十五日那天用最虔诚的心来供养十方自恣僧,之后众僧共同咒愿,为他的母亲回向,因为每个人平时勤于修行,福德具足,尊者的母亲以此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的功德力,终于脱离饿鬼身,得生天道。
因此,从古到今,每逢七月,一般寺庙大都会启建盂兰盆报恩孝亲法会,而信徒则为供僧、祭祖而大行布施功德,所以七月乃是僧信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吉祥月”。
佛教讲“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应该在七月成办的事,什么都可以去做,没有那么多的“诸事不宜”。那么我们佛弟子在农历七月可以做些什么?首先,可诵《地藏经》,为自己的七世父母和冤亲债主超拔;其次,可诵《报父母恩咒》,报父母恩,在世父母延寿,去世及累世父母超拔离苦;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当天,还可以发心供养十方诸佛、寺里僧众,超度七世父母亲。
佛弟子能做什么
《佛说施灯功德经》中说:‘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供灯人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唯有佛陀才能了知,天、龙、智者、班智达,甚至声闻、缘觉都没办法知道。”让我们一起通过佛经公案的学习,了解供灯的殊胜功德,并发愿为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而在佛前供灯。
——大德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