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2025-04-25 11:18:39)
分类: 佛法人生

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譬喻经》说:

昔日有两位比丘都证到了初果,

其中一位时常教化乞丐,

以钱财供养僧众斋饭来作福德,

另一位只是坐禅自守,不喜积福。




一次,坐禅者对修福者说:“你为何不坐禅,空自勤苦?”


修福者回答:“佛常教诫比丘,应当修行布施。”


后来他们死后都转生在一长者家。


修福者转生为长者之子,有奴仆承事供给,衣食自然,非常快乐;坐禅者转生为婢女之子,独自坐在地上,常因饥渴而啼哭。


长者子长大后,骑马出外游观,许多奴婢在旁侍奉,后来两人都请求出家,而且都证得阿罗汉果位。


长者子常常端坐,人们竟相供施衣食给他,而婢女之子在外乞讨,却无人施食,常受饥渴逼迫。


 由此公案可知,修道除了持戒、坐禅、念诵之外,还应上供、下施作诸福德,否则若轻视供养,将永生贫困。



这个公案字面的教导,大家都能理解,然而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有好有差。但是我们条件再差,也不能在看到他人轻易得到巨额财富时,心生难过既而嫉妒;亦不能对他人的财富生起贪欲心;更不能因仇富而生起嗔恨心。要明白,这一世己穷他富,都是因为我们在过去世所积累的福德不同造成的。


有的人天生含着“金钥匙”出生,躺着都能赢;有的人辛劳半生,依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


这些看似非常不公平的现象,实质都是由于我们过去没有培养福德资粮,今生也就没有广大的财富。


同时,往昔因培养广大的福德资粮,现在有钱有势的人,如果我们因此而心生憎恨,不仅不能让我们自己增加一丁点的财富,反而会因为嗔心而造下恶业,更加减损我们的福德。




通过教言,我们应该看到,他人经济条件富裕时,要发自内心地随喜,并且希望他一直都好,永远财富圆满、幸福快乐。同时,此生还依然能够再做广大的上供下施,这样今生、来世都能具足福报和资粮。


若是用这样的心态修行,虽然我们今生条件不优越,但是来世一定会获得改善,不会再陷于财富的烦恼泥塘中。


在这个公案中,两位比丘一位修禅定,另一位修福德,两个人都是依靠发心纯净获得阿罗汉的果位


而从两位比丘在修行和转生的境况来看,我们应该明白:一方面,修行人要修禅定与智慧;另一方面,也要修福德,要上供下施。如此福慧双修,依“福德”,生生世世才不会有资具受用上的烦恼和痛苦,可以保障我们的修行条件;依“智慧”,才会圆满利益无量众生的事业。




像公案中只修禅的比丘一样,现实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人。他们认为,修行不必要上供下施,只要念经、打坐就可以的。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果无欺,若不精勤供施,富贵也不可能凭空获得。


《贤愚经·华天因缘品》说: 往昔毗婆尸佛出世时,有一次,僧人们游行至一聚落,许多富人都纷纷供养僧众。有一穷人目睹僧众之后心生欢喜,憾恨自己没有钱财可以供养,就到野外采集了很多野花,恭恭敬敬地供养僧众,至心顶礼后离去。这位穷人以无主所摄的野花供僧时,因为具足信心和恭敬心,而感得九十一劫中身相端正,饮食、卧具等随意而得,并且缘此福报而自然得道。


佛陀宣讲此公案时教诫说:“一切众生不应轻视微小供养,认为以此不能获福,比如华天通过微小供养而自然获福。”


当初华天如果轻视微小供养,又无财力可作大供养,则永远无法脱贫;但是他安于本位,至心行持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供养,而从穷人变成九十一劫随欲满愿的大福之人。


因此,首先从低处、从小事殷重实行,渐积渐广,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