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运气不太差?不光要“会说话”,还要“慧说话”!
(2022-10-23 13:23:47)分类: 佛法人生 |
从现实到网络
我们早已领略过语言的力量
但又常因为习惯、上头的情绪
或是环境的熏染而口不择言,令彼此不快
本期讲堂就为大家分享
“佛菩萨的说话技巧”
这类话
要少说、慎说
““””
相较佛菩萨推崇的“善语、正语、爱语”等,负面的话语更容易被我们说出,也更容易被我们忽视。
下略举数例,如有雷同,加紧改正。
言语灼热
咄咄逼人或讽刺挖苦,使人有烧灼热恼的感觉。
气头上的话
语气猛恶,带着脾气说话。
言语绮饰
言语华而不实,或曲意逢迎、拍马屁。
我慢语
自以为是、自负自大的话。
卑慢语
明明差得很远,却自暴自弃,不肯精进,自我安慰:“我也没那么差”“我知道自己有很多毛病,但我就这样了。”
自赞毁他
自夸自大的同时,去讥讽、毁谤、侮辱他人。
说谎骗人
通过谎话谋取利益(如电话诈骗),或未取得某种成绩却说已经取得等等。
不过,如果医护人员或家人为了让重病患者安心配合治疗,对病人隐瞒部分病情,是出于慈悲善意所为,则属于“方便法”。
说人所惭
攻击他人的短处,说他人所惭愧、耻辱的事,传播他人的隐私。
恶语施人
说脏话、骂人,或是通过话语引人向恶,如教唆他人代做核酸等。
挑拨离间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不知时语
不分时间、场合、对象说实话。
注意,这并不是鼓励我们去说妄语,而是要求我们更加智慧地去处理境遇中的问题。
比如佛陀曾让弟子们去教化那些“造业率”极高的人。
先抵达的几位弟子开口不是说“罪业深重”,就是说“要持清净戒”,这些弟子们接连被骂回去了。
而文殊菩萨先是随顺众人的情况去赞叹:“贤者的行为真是大快人心啊!”
接着跑去国王前赞叹:某某很勇敢,某某很仁慈孝顺,某某非常有胆略……
大家听说后都很欢喜,觉得文殊菩萨赞叹的恰到好处,引以为知己,纷纷前来供养,愿意听他的教言,而文殊菩萨便顺势引导大家来到佛前听法。
更多“恶语”,可自行翻阅《大方等大集经》第八卷进行对照改正。
这类话
要多说、常说
““””
画家、作者在创作作品后,都会签上姓名,以示作品的归属。
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也起着“签名”的作用。
有时看到有人破口大骂后,下次再见到这个人,便会想到他骂人的情景,对他留有不好的印象。
如果我们不想成为这样被厌恶的人,就要少说恶语,多说爱语。
这里的“爱语”不是谈情说爱,也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为对方设想,通过真诚的善意,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勉励、宽容和谅解,其有三种表达方式。
“慰喻语”
“慰喻语”是说我们在看到对方的时候,表情宜舒缓柔和,面带微笑,不要一脸阴沉或不耐烦,然后用对方能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开始交流。
注意,这里的话题一定是对方能接受的,而非我们强行去灌输。
“庆悦语”
“庆悦语”是一种赞叹、鼓励、令人喜悦的话。这要求我们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并能发自内心地、真心地去鼓励对方。
每个人都会有长处和善行,但有些人自己看不到这些,反而总是看到消极面,这时我们就可以多去鼓励、赞叹他,让他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一面,并在这一方面继续努力精进。
“胜益语”是指在亲近、鼓励对方之外,还能引导他种下善的种子。
如遇到能够止息当下恶行的人,随喜赞叹之余,可以再引导他积极行善;看到追求人天福报的善信,可以劝勉他生起利益他人的菩提心等。
少说一句话
““””
网络赋予了我们自由言论的权力,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然而善护口业并非一蹴而就,长期的习惯总是令我们下意识脱口而出,此时即使事后察觉,也可能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道歉、忏悔之余,亦可依觉明妙行菩萨给出的建议——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