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6-12岁儿童的成长规律

(2015-01-22 16:00:53)
标签:

育儿

黄庭书院

教育

分类: 教学案例

                                                                     作者:兰凤娇

前几日与朋友聊天,听到有位家长在孩子5岁的时候便开始训练孩子的思维,感觉如同是对蝴蝶还毛毛虫的时候就开始教她飞翔,实在是勉强。人智学的创造者卢道夫认为过早的教导孩子智性教育不仅无用无益,甚至会造成身体上的损伤。

那什么时候毛毛虫能变蝴蝶呢?什么时候才适合教逻辑思维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

毛毛虫的成长有它的规律,人的成长也有规律。教育应该结合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来进行,就像给孩子买鞋要随着年龄变换一样。比如逻辑能力,据教育学家皮亚杰的研究:2岁前的孩子以感觉输入和协调躯体为主,婴儿以为自己的躯体和动作就是整个世界。2到7岁再现和前逻辑思维时期,就是开始做什么事情前,动作可以在内心出现,这时是智力扩展的机会,但必须借助于感觉完成。而且不会逆向思维,思维只能抓住一个难点,也无法领会他人的观点,察觉不到别人需要听什么。到7到11岁开始有具体的逻辑思维,指手里拿着实物才可以思考。这时的教育一定要实物教学,光说教是没有用的。11岁之后才开始有无限制的逻辑思维,可以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思维,才能自发的参加哲学、宗教、道德、公正、自由等抽象概念的讨论。

儿童的成长规律不仅能指导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教导孩子的逻辑能力,对教育方法的选取和教育内容的挑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根据儿童的规律,我们可以放心的对不同时期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0-1岁应该给予全部的支持和慈爱,这样孩子自然会有安全感,形成勇敢有希望的性格,否则会产生“基本不信任”,长大容易被绝望和挫折压垮。而对在6-11岁儿童则应该在身体上给予残酷的训练,这样能培养他的意志力,提升自我价值感再比如儿童4-6岁需要鼓励独创行为和想象力,而在11岁以后训练其逻辑能力。

不分时间段不分面向的使用一种教育方法,比如“残酷到底”或者“溺爱到底”,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不管教育方法,只在乎灌输孩子哪些知识或技能那就更偏离孩子真正的需要了

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儿童的成长规律都做了很多出色的研究。现在黄庭书院的孩子集中在7-10岁之间,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整理如下(摘选自《完整的成长》孙瑞雪):

一、逻辑能力角度 教育家 皮亚杰

 

7—11岁是具体运演阶段,此阶段的儿童拥有具体的逻辑思维,指有关可逆的实物摆在面前的心理动作。思维局限于具体的实物。通俗的说,儿童必须拿着实物才能思考所以学校的教育必须用实物教学,用话说教,儿童就难以理解。

社会相互作用提高,领会能力增强,逐渐意识到听讲人的需要和兴趣

教学经验中发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讲道理”很难造成孩子内在的改变,他虽然知道但很难真正的理解。权威的规则反而有效。比如小H有踩凳子的习惯,道理讲了很多次都没用,他知道道理但没改变。后来把不能踩凳子写进班规当中,才惩罚了一次,后来再没踩过。比如老师们觉得TED的视频很好,但学生统一反映听一个人在那边不停地说话,非常无聊。而能参与动手的科学课是他们的最爱,说明实物教学的重要。

 

二、心理和认知角度 蒙特梭利

 

6—9岁 建立适合自己文化生活所必要的理论和艺术性技能。简单的说,人一生的文化感受性和文化生活的导向是这时候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说,人必定拥有文化的部分,并承袭文化的传承,这部分是在这时发生的。儿童开始建构和创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自我。

9—12岁 可以讲知识范围扩大到宇宙本身。急切的吸收环境中的一切。

6—12岁的成长条件,学校的教育需要包罗万象,并成系统。学科要包罗万象,不是学习技能,而是在不同的领域自由漫步,到音乐、艺术、文学、植物、数学等等领域带孩子体验各个学科的不同和差异,领略他们的美感和风采。

儿童尤其喜欢音乐、美术、植物、动物、文学,这些学科更能滋养心灵,接近儿童的生命。

这对教学的启发是应该多带孩子们到植物园、动物园、艺术馆等去实际感受实物的美。准备丰富多彩的知识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胃口。

 

三、精神角度 华德福教育 卢道夫·史代纳

 

7—14岁 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力主要活跃在感觉的发展。人的意识已从环境中独立出来,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外面的世界,用心体会,形成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寻找开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儿童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来的快而深刻,故而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知道,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这对教学简单的启发是重视孩子的感觉,不要光让孩子坐在课桌前,对着书本只用脑袋学习。应该让孩子活动起来,用整个身体去感受,去闻,去摸,去听,去感觉。

同时告诉我们此时的孩子是需要权威的,需要学会服从的,也是需要榜样的。

 

四、心理角度 德国心理学家 爱利克·埃里克森

 6—11岁,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在这门课里,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的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给孩子们设计“工作”,满足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孩子们对于模仿大人的工作,特别对自己能够赚钱的事非常的兴奋。孩子们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会废寝忘食,比如书院的孩子会顶着高烧完成一个乐高作品,也会为了争取工作时间宁愿不吃中午饭。这时候支持和鼓励孩子有这样的机会去实行自己的工作,并拥有不被人打扰的专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和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并且尽量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真的那么重要吗?最后用《完整的成长》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一位妈妈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小宝宝去作者家做客。这位小宝宝一直面无表情的呆坐在大人的怀里,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本来这么大的孩子正处于手脚的敏感期,作者猜想这个宝宝是因为口的禁锢导致生命的活力之门没有开启,而影响了此时期手和腿的运动。后来交谈中发现确实是小时候因为被噎到一次,导致妈妈不敢让孩子尝试东西。作者建议给一些食物给宝宝尝试,在多次的鼓励中,宝宝逐渐尝试各种食物,最后在使用嘴的过程中释放了生命力,他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在房间到处走动,拿各种东西,大叫,不断地捣鼓东西。宝宝妈妈表示孩子是第一次这样活泼,平时只让人抱着。

“这是一个一岁零一个月的宝宝身体-嘴被禁止使用和被重新使用后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半天的时间,环境改变了,孩子的主动成长意识和内在的生命力都逐渐的显现出来,自我创造的活动又开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