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北岳庙“碑楼”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京外景观古迹风光 |
观赏北岳庙“碑楼”二





三、西三碑楼:

(一)、代礼北岳之记:


碑首:

碑文:
代祀北岳之记
诏遗宫各请祀所廿十有日
上御明仁殿敬授使者香币银课金幡礼仪谨遣臣中奉大夫尊贤院侍读学士给




碑首:

碑文:
代祀北岳之记
天子亲逨重使修其既诚且谨神之报效当何如哉神其听之毋作神差逐书以为


四、西四碑楼:



碑首:

碑文:
祀北岳文
北岳恒山之神祠曰于维大始爰钟厥灵五

(二)、顾亭林先生北岳辨:


碑文:
古之帝王其立五岳之祭不必皆于山之巅其祭四渎不必皆于其水之源也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灊岳华山于华阴北岳恒
山于上曲阳皆于其山下之邑然四岳不疑而北岳疑之者恒山之绵延亘几三百里而曲阳之邑于平地其去山址又一百四十里此马文升所以有改祀之请也
河之入中国也自积石而祠之临晋江出于岷山而祠之江都济出于王屋而祠之临邑先王制礼因地之宜而弗变也考之虞书十有一月朔氹狩至于北岳
周礼拜州其山镇岳恒尔雅恒山为北岳注并指为上曲阳三代以上虽无其迹而史记云常山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
岳皆在天子之邦汉书云常山之祠于上曲阳应劭风俗通云庙在中山上曲阳县后汉书章帝元和二年春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祠北岳于上曲阳郡国
志中山国上曲阳故属常山恒山在西北则其来旧矣水经注乃谓此为恒山下庙汉末哭乱山道不通而祭之于此则不知班氏已先言之乃孝宣之诏太常非
汉末也魏书明元帝泰常四年秋八月辛未东迩遣始祭恒岳太武帝太延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幸邺十二月癸卯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太平真君四年春正月庚
午至中山二月丙子车驾至于恒山之阳诏有司刊石勒铭十一年冬十一月南征迳恒山祀以太牢文成帝和平元年春正月幸中山过恒岳礼其神而返明年
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恒岳夫魏都平城在恒山之北而必南祭于曲阳遵古先之命祀而不变者犹之周都豊镐汉都长安而东祭于华山乃谓
之西岳也故吴宽以为帝王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之制改都而不改岳太史公所谓秦称帝都咸阳而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者也隋书大业四年秋八
月辛卯帝亲祠恒岳唐书定州曲阳县元和十五年更恒岳曰镇岳有岳祠又有张嘉贞为定州刺史于恒岳庙中立颂余尝亲至其庙则嘉贞碑故在又有唐郑子
春韦虗心李荃刘端碑文凡四范希朝李克用题名各一而碑阴及两旁刻大历贞元元和长庆宝历太和开成会昌大中天佑年号某月某日祭初献亚献中献
某官姓名凡百数十行宋初庙为契丹所焚滈化二年重建而唐之碑刻未尝毁至宋之醮文碑记尤多不胜录也自唐以上徵于史者如彼自唐以下得于碑者
如此于是知北岳之祭于上曲阳也自古然矣古之帝王望于山川不登其巅也望而祭之故五岳之祠皆在山下而肆觐诸侯考正风俗是亦必于大山之阳平易
广行之地而不在险远旷绝之区也明甚且一岁之中巡狩四岳南至湘中北至代北其势有所不能故尔雅诸书并以霍山为南岳而汉人亦祭于灊禹会诸
鉴于涂山涂山近灊之地也水经注曰上曲阳故城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山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衰巡狩礼废
邑郭乃存秦以直县县在山西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而文升乃为宋失云中始祭恒山于此岂不谬哉五镇惟医无闾最远自唐于柳城郡东置祠遥礼
而宋则陯祭于北岳之祠然则宋人之遥祭者北镇也非北岳也世之儒者唐宋之事且不能知也而况与言三代之初乎先是倪岳为礼部尚书已不从文升
议而万历中沈鲤敷大同抚臣胡来贡之请已申言之皆据经史之文而未至其地余故先至曲阳后登浑源而书所见以告后之人无惑乎俗书之所传焉
若顾亭林先生北岳辨一章考据精详已载入文集中且散见于诸家选本余龄龄时读之谓先生此辨实有功于北岳而北岳亦断断不可无此辨也意当轴者当已勒石于庙使天下后世群知
北岳之精实萃于此壬辰秋余来宰曲阳谒庙后稿观诸石亥而此辨竞阙然考上曲阳故城乃岳牧朝宿之邑是祠北岳于此而后有城郭有城郭而后矣民众今者城郭几无存矣人民已困敞而殆散矣今
不古若再经数十百年之久而城郭人民将更有不堪设想者也为补此辨于庙用以志余无穷之感云时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已四月朔知曲阳县事遵义谢鉴礼书并识



博物馆碑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