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崇福寺两殿碑石及弥陀殿壁画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京外景观古迹风光 |
山西朔州崇福寺两殿碑石及弥陀殿壁画
崇福寺金刚殿修葺碑记
甲申暮秋
集
金刚殿唐始建清重构
万元
匾额以升华
开磬音经声延古意
卍方
盼家乡父老福寿安康
义举连绵
夫人之一世
质
教度化众生之玄理
记


二、弥陀殿碑石

1、大墙石刻:
大元朔州林衙崇福寺量公禅师施财遣迹记
宣授林衙崇福禅寺住持无意和尚之下每以法花为业楹袭祖意须
诸佛覆护
国王水土师长训诲父母劬劳四重之恩可为报矣众皆叹曰福

2、山墙立碑:

碑文:
朔州崇福寺弥陀殿重修碑铭
朔州,曾名朔县,是雁门关外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州治。追溯其名,秦汉称马邑,北魏名朔州,唐名曰鄯阳,五代更名寰州,后改振武军,宋名朔宁军,金元复为朔州,
清末称朔县。1989年得复为朔州市。崇福寺,古名林衙院,俗称大寺庙,在朔州旧城内东大街北侧,是雁北一带著名的辽金佛寺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寺创自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敕建造。至辽代寺区被官府占据,改佛寺为林衙太师府署,名曰林衙院或林衙署,辽统和年间(公元9
83—1012),其地灵光履现,居人不安,遂复为僧舍,世人以林衙院目之,额曰林衙寺。寺内现存辽代石造像三躯,盖当时遗存。金代,熙宗完颜亶于皇统三年(公元
1143)命开国侯翟昭度在崇福寺大雄宝殿(即三宝殿)以前增建弥陀殿七楹,其后又建观音殿五间。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赠额崇福禅寺。元末明初
寺宇被官方粮仓占据,寺僧四散,建筑、塑像、壁画均遭损害。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昭旨天下,开设僧道衙门,释道两教又予以复兴。次年,大臣永平侯谢承出
巡至此,见本寺建筑摧崩,圣像损坏,欲意重修。遂将国粮搬运一空,命工区即日兴工,并指令土方官吏监修,实则,届,时仅筹划备料而已,到成化五年(公元1469)和
十六年(公元1480)两次营葺受损殿堂,并于寺后隙地创建毗卢殿三楹。寺内现存千佛阁、文殊、地藏二堂,钟鼓二楼等,基本上保存着明成化遣构,而毗卢殿早已泯灭。
清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间,曾几次修缮补葺。现存这山门,金刚殿、三宝殿等,都是这时重建或补葺过的。抗日战争中,崇福寺遭到严重摧残,寺僧逃亡,寺内藏经
供器等洗劫一空,金刚殿、千佛阁、文殊、地藏二堂内塑像残遭损毁,寺内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破败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福寺得到了妥善保护。1952年即
成立了文物保管所,专事保护管理,接待人们瞻仰礼拜。1954年翻修了观音殿,1958年至1962年,先后维修了寺内其它殿宇和四周垣墉,绿化环境,整洁寺容,
面貌大为改观‘
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规模宏伟,结构精致,自基至顶没有经过大的修缮,基本上都是金代原作。也是我国现存辽、金佛殿中的巨构。但是,其经八百四十多个春秋,自
然的人为的损伤在所难免。自明朝中期以后,殿宇已有所倾侧折损,屡屡支撑维护。近年来,残损情况逐渐加剧,后檐基础下沉,殿身倾斜,梁架斗拱折损,檩条滚动,殿顶
漏雨,屋顶凸凹不平,隔扇亦局部残坏,殿内外支撑较大木桩32根,梁架中支撑小木柱和垫墩19根,现状已不能继续维持。为保护这座珍贵殿家安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
物局决定,落架修缮。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承担这一任务。经过实地勘察,发掘台明基址,测绘现状,进行修缮加固设计。自1985年10月开始至1986年9月设
计方案完成。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审定后批准,什诸施工。1987年加固保护塑像,1988年揭取殿内四周壁画,烧制砖瓦,选购木料,1989年加固修复壁画,拆
卸殿身脊兽瓦件和木构架,检修加固残损构件,砌筑加固沉陷基础,补配粘接琉璃残片,1990年安装木构架,归安瓦顶,装配脊饰吻兽,砌筑周檐坎墙,安装防震斜撑
1991年安装壁画,修复画面、砌墙、墁地、修复隔扇、板门,油饰断白。当年10月,弥陀殿修缮工程全部告竣。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会同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实地验
收鉴定,评价优良。工程造价362万元,全部由国家文物局拨付,施工过程中,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领导,曾多次现场视察指导,朔州市委、市政府、县委(后改朔城区
委)、县政府(后改朔城区政府)给予积极配合、大力支持。这是弥陀殿修缮胜利的基石。受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委托,予主持了该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事隔十六年
应朔州崇福寺文管所之邀,特撰写此文,述其始末,以为铭记耳。


三、弥陀殿壁画

左侍:吉祥天

左侍:婆薮仙

侍者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