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之宝珠洞

分类: 石景山景观古迹风光 |

宝珠洞庙前财神庙:


关公赤兔马和关平、周仓二将:

马上封侯:

财神庙殿:

怪联识:

殿额:

忠义关帝:


宝珠洞东广场牌楼:

乾隆亲题“欢喜地”:

阴面:坚固林

乾隆御制诗介绍:

诗石亭:

御制诗刻石:其诗
极顶何来洞穴深
仙风吹关八琅音
个中疑有天龙护
时作人间六月霖
是处真称迥出凡
天花绯馥落云岩
恰如现象谈周易
六位成章索得咸
天半轩斋一倚楹
初冬风物值清明
好今一晌拈吟处
何似去年望里情
宝珠洞前山环道:

道边金钱打钟娱乐场:

佛钟蕴运:

宝珠洞花园:

龙洗盆:


时来运转车:

宝珠洞庙院:

宝珠洞简介石:


宝珠洞前观音殿院:

殿院前亭:

亭内供奉三佛:

亭壁“心愿”向佛示:

亭内景:

院内东配殿:

殿额:佛海缘


南山墙上文保碑牌:

西配殿:

正殿观音殿:


殿前钵式香炉:

殿额:诸法正观

中位观音菩萨:

右位文殊菩萨:

左边普贤菩萨:

宝珠洞院门:宝珠神灯迎八方香客,桂芳和尚播四海福音!

洞内乾隆敕封桂芳为鬼王菩萨:

洞中八福灯示:

洞边石刻:阿弥陀佛殿

上殿台阶:

阿弥陀佛殿院:


东耳殿内供:有求必应慈观音

正殿内供三世佛:

西耳殿:

宝珠洞庙院门前一残碑:

碑首:大悲老会

碑身有残:

碑文:
盖闻筑墓建玟因难其人之首出继牲闻来尤责不
人之相承统哉不灭心心相集
衣钵也
都城老会间多圣感寺宝珠洞创自元明迄于本朝
亢士似之玩西山未有不闻历于此者盖胜酒兴香
山卧佛岫雪西域诸寺未少遐也蚓
鬼王礼尚不一念之慈悲虔六道之轮回每于静疚
施放口赈济孤魂圆寂后众善信于宝珠洞而塑
像此大悲会众等虽未亲承


观音殿东墙:


其文:
宝珠洞与鬼王菩萨
七处寺院建于乾隆四十六年,东为一轩,西有二殿,布局简易,一层殿后。二层殿下夹一石穴。该穴深广丈余,壁嵌鹅卵,闪烁如珠。因名宝珠洞。七处亦缘此得名。洞中原供一肉身坐像。像前有御赐牌位一个。上书钦命赐紫圣感堂中央第一代临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和尚之位。由此可知,洞中肉像本为康熙年间六处香界寺第三十三代住持高僧桂芳和尚。桂芳少时出家于河北白衣庵,康熙年间入主香界寺,箪瓢布衲,鼎建殿庑,心虔五戒,笃砥修行,经年不辍,终证大德。昔时康乾二帝每幸八大处则必召其入行宫院谈经论道。常彻夜不倦,若论桂芳法术,更非寻常之僧可比。有民间传说为证。时值乾隆某年盛夏,乾隆帝轻车简从幸临香界寺避暑,下榻行宫院之后便召桂芳入见,礼毕品茗间,桂芳发现龙颜异消瘦,顿悟必与香妃新丧有关,于是施礼曰:贫僧观圣上面呈忧伤,唯恐积郁成疾,今夕愿施水术招香妃殿下之魂与圣上一聚,不知圣意如何?乾隆帝闻言大喜,急曰:甚善!子夜时分,桂芳命寺僧将一巨制金铜宝镜抬置殿中,又敬嘱乾隆帝沐浴更衣对镜端坐静候。继而亲手设案燃香,趺跏垂目背镜面香默然念起还魂真经。有顷,殿中由于及近隐隐生出蕃乐之声,随著一缕异香宝镜忽地放出一道耀眼金光,将殿堂映得雪亮。一盛妝美女从镜中姗姗而来,乾隆帝见状,不禁热血涌溢,急起大呼:朕思煞卿也!霎时只听得金石迸裂般一声巨响,那宝镜顿然碎成一堆齑粉,那女子与蕃乐亦杳然逝去。良久,乾隆帝才从恍惚中清醒过来。桂芳仍合十盘坐未发一语。返回紫禁城后,乾隆帝精神不日好转,千般愁绪亦尽随香妃之魂飘然而去。为谢桂芳召魂祛病之恩,好命御赐万金重修香界寺。并敕封桂芳和尚为鬼王菩萨。一时间,鬼王菩萨名噪京城内外,香界寺香火不断。其后,桂芳和尚仍苦修不懈,并于七处择一岩穴继日发功以手指开凿,至丈余后始歇。并以洞为室,常入坐禅,百岁时在此坐灭。其肉身非但不腐,却尤似生人!双目炯炯,直视京城。其时,边关战事频起,朝中文武生隙。于是有大臣上奏,乃西山香界寺鬼王和尚法力不散之祟。乾隆亦以为然。于是颁诏在宝珠洞前建观音殿,以障其目。在其洞顶建弥陀殿以压其气。并在寺门外建一牌楼,亲笔御书欢喜地,坚固林两额,以慰勉桂芳海岫和尚之灵。
北京市八大处公园管理处文稿提供
北京迪派克电脑绘刻有限公司制刻
一九九五年六月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