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观村寻古庙
前言:回龙观是个古老的村落,宋代就有了,明清时进一步扩展,是个瑞详之地。明弘治年间曾建有“玄福宫”,是大明皇家去、回十三陵的歇息地,俗称回龙观。早就从寺庙网上查到,回龙观有两座寺庙,又听说那两座庙,不好找,所以一直无遐去拜谒。后来听说回龙观村拆迁、规划了,才想起这个碴儿,便乘车到了西二旗。一下车,就发现过去的回龙观村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有如小花园一般的居民楼小区。进小区一打听,那两座庙,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到路口就找了。或许是散落的、大片的、不规则的农民的住宅、小院没有了,反而把这村南的“玉光寺”和村北的“菩萨庙”,给亮了出来。
玉光寺,也称南庙,是我见过的唯一没有一棵树的古庙,坐西朝东,占地大约有二、三千平米。有人说这座寺庙建于元末清初,也有材料说是建于清朝初期,后来有过修缮。2012年被列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
玉光寺,原来是一座不小的四合院,建有三座大殿,但经过历史的洗涤,仅存山门殿,后殿和北殿五间,还有两块碑,现在不知哪儿去了。听村里的老说,这寺前不远,原来还有一口玉石栅栏的几眼的井,后来修路,给埋了。现存山门殿,应是四大天王殿,面阔三间,原两侧都有耳殿,现只剩北侧耳房,山门楣上有石刻匾额“敕赐护国玉光禅寺”。后殿三间,应是大雄宝殿,门窗全没了,据说还有壁画,。但我两次造访,都没能进院,真是遗憾!
回龙观新村:

玉光寺:

我头次来明,这寺院还挺宽敞呢!

这次来,大墙已立在玉光寺前殿的门口了!

前殿与大墙就这点空间!

前殿后侧身影:
前殿的挑沿:


前殿的脊、垂脊兽:
门楣勉强看见的石刻匾额“敕赐护国玉光禅寺”:
北殿情况:
原来北面还能走到北墙边,现在这地方全被封在工地里了!


玉光寺后殿:

院内石件:不知是不是一块残碑?

这像是那块文保碑:

现在的文保碑,夹在了前殿南山墙处:

现在这玉光寺四周的墙壁很是齐整,再也找不到豁子,就是有豁子,也不太敢进去了!
菩萨庙,也称北庙,在回龙观村北,坐北朝南,原来也是四合院,说是占地二千平米,但这院落可不止二千平米。据说建于清代,解放后,一度是村里、公社大队办公的地方。后来,条件好了,当然就不能在这样的地方办公了。这菩萨庙,原来怎么样,不知道。现在看到的是一处残破不堪、断壁残垣、树木疯茂、蒿草没人的蛮荒地了。不过,南面的三间殿,还算着实完整,殿西侧有门道,通向院内,院内西侧还有两间西房和三间看得出来的西殿。纵观这院落,东、北、西都有大墙,只有南面开放着,除了那有数的几间殿房外,其东侧,北侧,均有残房屋的遗迹,还散露着不少的老砖石,不知是原来的庙殿还是民房?
纵观菩萨庙,虽破旧不堪,但还有亮点,就是做工精细、十分考究的庙前影背,而且保存完好。我看这处还像个庙宇,因为除了那块“九龙山”影壁,这地方还有很多古松、古柏和很多杨、槐。这些树都很高大茂盛,颇有古庙的气派。
看到这两座庙,虽有文保碑、牌,但保护得实在差劲。不过回龙观的村民还是幸运的。过去的脏乱的乡村景象已不见了踪影,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回龙观村已城市化了,而且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0平米,也真让人羡慕的了。
前殿影:

前殿西侧影:

前殿东山墙:

菩萨庙西、南角落影:

前殿院中的古柏:

前殿内影:

生产大队办公,留下来的痕迹:

这殿房应是老房,因为屋顶没有苇簿,而是椽子上用的瓦片:

柁头和檩木上还有清晰的彩绘:

西殿房影:前脸

北山墙,北山墙外,原来还有不少房舍!

西殿房后身影:

这三间西殿的房沿下的彩绘:

坚实的房殿架和老式的木窗隔扇:

前殿与西殿南侧房舍间的胡同、门道:

西殿前还有香火:

菩萨庙的院内的根础、杂物:

这块像是殿房的柱顶:

菩萨庙三面的院墙:西面

西北角落:

东北角落:

东墙:
这么大的一处院落,不知前景如何?从2011年这菩萨庙还是文物保护单位,而2013年降到了文物登记单位,的情况来看,这菩萨庙的前景,不大乐观!
交通:乘448到西二旗北路东口,下车北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