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景文屯村关帝庙
 (2014-07-20 11:38:22)
	
			
					(2014-07-20 11:38:22)		| 分类: 昌平景观古迹风光 | 
景文屯村关帝庙
哎!我打开过数不清的各类网页,就是打不到有关景文屯关帝庙的介绍,那此网页除了房产、商店、卖什么……要不就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胡说八道之外,不知道能办点什么正经事?难道我们现代的“网”就这样被那些无聊透顶的东西无休止地罢占着吗?我真不知道如何绕过它们,从“网”上比较容易一点找到所需要的材料!
不过我还是按颐和吴老等前驱者的指点,去了一趟景文屯。我乘昌55到景文屯,下车西走见到景文屯村的标志,但村子基本没有了,只有寥寥散落的几户人家,而且还在办丧事,我怎么也找不到关帝庙,一打听,说是村里拆迁,那被圈起来了。我只好回走想徒步到昌平东关。当我走进南丰路时,见到了“廊桥河谷公园”,于是便在那儿遛了一圈。还好在那儿遛了一圈,在那儿跟我同机关事务管理局遛湾的老人一聊,才让我有幸见到了那残破的景文屯关帝庙!
地址:
昌平区南邵镇景文屯村  
级别:昌平区保护单位
历史: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十年重修,2000年修缮过。建国后建成“景文屯小学”,现在景文屯拆迁,小学也搬往新村,只剩下南大殿和东配殿各三间,骨架还都完好。
格局:坐北朝南
内容特色:景文屯过去叫济阳卫。英宗正统年间,卫所失去控制,军士数量越来越多,军需供应发生了困难。因而,大学士杨士奇向皇帝奏议:令京城各卫所抽兵三万到北京附近各地屯田自给。皇帝批准了这个奏议,于是济阳卫一部分军士便来到昌平城东南景文屯村驻扎屯田。因为明朝京卫军士都是“卫籍军户”,军士离京,家属都一起同行。久而久之逐渐形成村落。明朝灭亡以后,济阳卫的军士和他们的家属,大部分留在当地,成了普通百姓。所以,现在景文屯的村民,有一部分是明代军屯兵士的后代。抗战前该村还有一座高大的庄门牌楼,牌楼上就镌刻着“济阳卫”三个大字。
景文屯关帝庙据说是民国初期修建的。现在仅存的是庙宇的前殿,面宽三间。殿内正中间原来悬挂着一幅绿底红字的牌匾,“教书育人”四个大字,是当时学校一位叫李德怀的老师,退休了,留给学校的纪念。然随着拆迁,学校无人管理,风吹落后,不知流落何方。当年修建的时候,是瓦匠为了显示自己的手艺,同时为了刁难木匠而特意将窗户用砖对缝成圆形,窗户原来是造型是“冰炸纹”,样子像冰炸开一样,成不规则,后来文革时改成了五角星图案。窗户下面对应着四个砖雕花盆,十分的精美。原庙后面是正殿,可惜年久失修,后来拆了再盖成了老师的办公室。现在早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庙前还保留着两棵大槐树,两株古树的树龄远在古庙之上。东面的那株古槐树被列入“国家一级树木”。
交通:乘运110到炎皇艺术馆,换985到东三旗,乘643到景文屯,下车西走。
景文屯村:

 
 
 
 




前不久殿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学校留下的宣传画:

东侧房:

还有一棵老柏:

景文屯关帝庙前那棵上了登记簿的老槐树:

附近被拆的房屋: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