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5149854382
用户514985438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4-07-25 01:20:22)
标签:

2015高考历史

历史

历史速记

高考

高考历史试题

分类: 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D三项,故选C项。

【答案】

2009·广东单科·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

【解析】第(1)问注意对孔子贡献的设问仅限于教育领域,而且要多角度认识孔子的教育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的思想;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的观点;和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主张。第(2)问和第(3)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人物与评价历史事件是一样,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生产力标准,方法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阶级分析法和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加以评判。

【答案】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3分)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08·广东单科·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1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形象”为切入点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脉络的掌握情况,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的“中国形象”的含义可以结合材料中的“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等文字加以归纳,而目的的归纳可以从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特别是应注意其宣传的内在动力以及减少阻力的角度来把握。

【答案】1)“以德治国”(1)

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 国与国的关系 D. 夷夏关系

【解析】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仁政,志在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莫敢不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

【答案】C

2009·海南单科·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

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答案】

2007·海南单科·24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

   A.孟子和苏格拉底                   B.关汉卿和达尔文

 C.王阳明和哥白尼                   D.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解析】此题为中西对比,根据各人生活时代加以对比,可判断。

【答案】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答案】D

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               D.墨家“非攻”思

【解析】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答案】

2007·山东文综·29(35)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解析】1)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进行回答。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解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推崇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ABC项是二者的相同点。

【答案】

2013·江苏单科·21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

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

分)

【考点】儒家思想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结根本:孝弟(悌)也。其余思想主张可从治国理论上归结。第(2)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二主要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结。

【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

 

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

【答案】A

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

2012·上海单科·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3分,BD1分,A0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这些足以排除ACD

【答案】

2010·上海单科·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7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选D

【答案】

2009·上海单科·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

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              B C             D

【解析】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答案】D 

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商鞅重农抑商。第二小问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农本商末。第三小问重农抑商主要是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012·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考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由此排除②。

【答案】C

2012·浙江文综·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

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因为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社会。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由此判断②③与题意无关

【答案】C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

2012·浙江文综·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我,注重道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古希腊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化的集大成者。

【答案】1)孔子:仁、礼、中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

2012·北京文综·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高考历史题汇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考点】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