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开题报告

(2014-12-20 23:01:11)
标签:

幼儿

教师

成因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对策

武夷山市实验幼儿园   傅贤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幼儿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幼儿向教师“告状”的行为。告状行为是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是幼儿园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复杂而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为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因此,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在获得幼儿行为发展特点资料的基础上,可全面认识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规律,并为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技能提供科学的依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正处于儿童社会化的初始时期,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内化社会行为规范,掌握一定的角色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在帮助幼儿内化社会规范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而我们能够弄清楚幼儿告状的原因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时发起的互动行为。这种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被告”、“仲裁人”。告状行为的基本步骤是:先是原告(幼儿)向仲裁人(教师)发出施动行为,而后是仲裁人向被告(另一名幼儿)发出施动行为,后一个施动行为构成了前一个施动行为的反馈行为。具体的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出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而引发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近年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工作都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有研究结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过渡。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冲突,引发幼儿告状。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发展起来,45岁的幼儿已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英气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于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所致。还有研究表明:幼儿告状是由于幼儿园规则制定的不合理引起的。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的类型。有研究者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揭示了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但对于中班幼儿的告状用的告状方式、以及教师在处理告状行为时,教师了解情况下的所采用的解决方式、不了解情况下的解决方式、教师如何处理重复告状行为等的研究。同时在幼儿告状行为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1.告状的含义

告状,英语用“indict”表示,主要意思为控告、起诉。《新现代汉语词典》中“告状”的定义为“1.当事人向司法机关控告或起诉(到法院告状)。2.向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或不公正待遇。”

2幼儿告状的含义

幼儿告状的含义可表述为:3~6岁的幼儿出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而引发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或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而引发的。再次,从幼儿陈述的对象来看,多是向教师告状。这种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被告”、“仲裁人”。告状行为的基本步骤是:先是原告(幼儿)向仲裁人(教师)发出施动行为,而后是仲裁人向被告(另一名幼儿)发出施动行为,后一个施动行为构成了前一个施动行为的反馈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分析告状行为的内外部成因,并了解告状行为事件的构成要素;

2.通过搜集资料,整理案例了解幼儿告状行为起因在不同年龄班的分布状况;

3.通过探究分析提出有效途径、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完善教育行为,提升课题实践研究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

1.案例研究:对教师搜集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概括;

2.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

3.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4.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反思,形成各个鲜活的个案研究。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学习、收集、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合理、有效。

2.行动研究法

通过教师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形成教育行为的连环跟进,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同时还采用了“教师访谈提纲”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处理该类问题所采取的办法以及观察幼儿的表现。

3.案例研究法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幼儿的行为特征、教师在活动中方法策略的运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以了解内容选择的适宜性以及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4.现场观察法

在自然或情景中观察幼儿活动中、活动后的表现,并记录下来,以判断教育效果。

5.经验总结法

通过记录、回顾与提炼等手段进行总结,课题组形成相关成果。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49月)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

2.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细节商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10~20162月)

1.观察各年龄层幼儿的告状行为,搜集、整理案例

2.案例分析,对幼儿的各种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并观察记录。

3.设计访谈提纲,对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

4、小结阶段性研究成果,请专家来园指导。

第三阶段:整理阶段(20162~6月)

1、课题组整理各种相关资料、数据,组织课题展示活动

2撰写结题报告,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的策略。

六、预期研究成果

1、整理教师日常研究中典型的个案观察记录等;

2、教育随笔、案例集、案例DV实录;

3.总结出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特点,从而找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进而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4撰写《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的结题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