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无和广州海幢寺
(2015-12-11 22:34:02)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 |
分类: 佛教 |
今无(1633—1681),字虫木,号阿字,番禺万氏之子,得法于天然和尚,是其第一法嗣。天然和尚是空隐道独之徒,属曹洞宗之博山系传人。今无是曹洞宗第三十五代传人,后为海幢寺住持。
扩建海幢寺的大功臣
据上文看,今无少年聪慧。今无皈依佛法过程,上传中续载:
年十六,抵雷峰,依天老人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师初以贫废学,侍峰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年入匡庐,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师出世。师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甦。从此思如泉涌,通三教,信笔注《三祖信心铭》,诸耆宿皆逊之。年二十二奉师命出山海关,千山可和尚一见深器之。每罢参与语,自春徂秋,顿忘荃蹄。三年渡辽海,归广州,游奇甸,遘兵变。有欲假渠魁以中师者,其党忽就擒。计师从塞北涉琼南,艰阻备尝,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癸丑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乙卯回海幢。手疏《楞严》,辑《四分律藏大全》。辛酉元旦有“收拾丝纶返十洲”句。九月卒。世寿四十有九,僧腊三十。
以上的“天老人”应是天然和尚,即函昰,而“千山可”是天然和尚的师弟千山剩人,即函可,两人均是空隐道独之徒。
今无和海幢寺关系十分密切。康熙年间,今无住持海幢院事。在日常住持中,他任劳任怨,诚恳待人,身体力行。今无借平南王尚可喜之力进行大规模扩建,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山门等建筑二十三座。
尚可喜奉佛,和今无有很大关系。清初,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率军南下,围攻广州,经九个月时间,攻破广州,清兵屠城十日,死人几十万。今无要求难民念“人之初,性本善”之句,以祈求菩萨保佑平安。平南王后得知此事,亲到海幢寺见今无,而今无要求“大王以慈悲为怀,超度众生。”尚可喜自知杀戮过多,为了赎罪,决定捐资建天王殿,其妻捐资大雄宝殿。
关于今无住持海幢寺时扩建的贡献,《光宣台集》中说他:“经营土木,量度米盐,酬酢公卿,调摄僧行,昼夜不遑,尺寸不失”。从筹集资金,组织施工,到排除困难,奔走权贵,今无的作用无可替代。
史书记载,海幢寺曾著录有碑刻十二方,但现存只有《鼎建海幢寺碑记》一方,其余难觅。该碑文是今无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立石。碑文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可以据此了解海幢寺在清初创建的过程、规模、用地及当时广州河南地区的田亩、赋税制度。
《鼎建海幢寺碑记》由王令撰,清康熙十八年海幢寺住持今无立足,碑额曰:“鼎建海幢寺碑记”七字横列篆书。王令,字仲锡,陕西渭南人,贡监,康熙十三年(1674)年官广东按察使。此碑后来散失,至一九九二年春在海珠区南园酒家停车场发现,当时架于砖上当桌子使用,已经残缺,后运回海幢寺。碑文据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三十六《金石志》四抄录。
《鼎建海幢寺碑记》中盛赞今无的贡献:“阿公承心印,受衣钵嘱,属以首座,遂命主海幢院事。事无巨细,悉禀教焉。公坚大法幢,挝涂毒鼓,吸西江而翻东海。缁素文风,四方云集。”如此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经今无大规模扩建,海幢寺成为名符其实的岭南大刹,形成“花田春晓”等八大景观,名列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与光孝寺、华林寺、长寿寺、大佛寺齐名。有专家提及,今天的海幢寺约只有全盛期规模的三分之一。
今无住持海幢寺,影响很大。在海幢寺的鼎盛期,寺僧愈百,甚至有说愈千的。皈依天然和尚、今无者达数千人。今无徒子、徒孙著名者有古云和相润:
古云,号云庵,初为邑诸生。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年轻时应有司试(职官考试),日益有名。后削发为僧,入海幢拜阿字禅师为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嗣海幢法席。为曹洞宗第三十六代传人。着有《圆觉经义》,其诗作为《月鹭》前、后集,及前、后语录。
海幢寺另有今无和尚之塔,立于康熙十九年(1680),为海幢寺僧众立石。
海幢诗派的中坚
今无在禅学、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作品有《光宣台集》二十五卷、《光宣台尺牍》三本、《海幢阿字禅师语录》二卷、《四分律藏大全》等。今无的书法作品也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
今无多次往返于栖贤、海幢、海云、丹霞诸寺,与今释等诗僧酬唱,也与社会文士诗歌唱和。今无曾奉师命单身徒步万里,前往沈阳与师叔函可酬唱。在当时并无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情况下,孤身万里,从南方广州至东北沈阳,真是佳话。清代岭南名士何桂林(金粟老人)为宝筏《莲西诗存》作序,述及当时明末清初广州地区诗僧的情况,其活动地点以海幢、海云为中心,主要人物是天然和尚、今无、古云三代师徒,海幢、海云诗僧的活动长达百年之久,形成著名的海幢诗派。
在《海云禅藻》中,今无的诗歌列为集首;在海幢、海云诗派中,今无的影响仅次于其师天然和尚,可见其在当时岭南诗僧群体中之地位。现摘录何桂林为宝筏《莲西诗存》所作序:
吾粤方外士以诗鸣者,俱本正声,所以古今传诵不绝。大率明季甲申、丙戌之遗老而逃于禅者多,如憨山之有《梦游集》,空隐之有《芥庵集》,正甫之有《零丁山集》,天然之有《瞎堂集》,祖心之有《千山集》,阿字之有《光宣台集》,石鉴之有《直林堂集》,诃衍之有《鹤鸣集》、真源之有《湛堂集》、仞千之有《西台集》,乐说之有《长庆集》,澹归之有《遍行堂集。自天然之开法岭南,所采阿字辈120余人之集编为《海云禅藻》,大启宗风,其诗类多感时述事,亦如憨山之一派皆出乎性情之正,所以历久而弥彰。
廖燕在《与阿字和尚书》中也称赞今无文学成就:
闻见门下著述,已想见其为人。从澹师游,谈及门下……欲急一见不可得。及后得读《光宣台集》,文理渊博,虽转折未尽撇脱,然亦为当世所罕见。意其为人,必英雄肥遁。托浮屠之为,以戏玩当世,当世亦莫得而臣民之,尤为燕所喜慕者。
其一,《拜三忠祠》,歌颂抗清烈士陈子壮、陈恭尹和张家玉——
穷崖极海拜名祠,万古山河又一时。波浪独深臣子泪,死生唯有老僧知。鱼龙国冷人如梦,鸟鹊枝危月亦悲。最是不堪投吊草,乾坤若个哭男儿。
其二,《鹰爪兰》,海幢寺中有一株名木鹰爪兰,引来今无在内的很多僧人、居士吟咏。《光宣台集》卷二十载《鹰爪兰》——
石上寒松未易邻,寄根犹得傲江滨。不因幽谷留浓叶,更有余香佩远人。半亩驻深莲社月,百年占尽岭南春。名园已是无寻处,飞过苍鹰爪独新。
其三,《乞柴偈》,载《光宣台集》卷十二——
近山没柴烧,近水没水吃,福报预修来,不敢怨檀越。海幢不近山,出门便是水。讨得升合来,生硬难到嘴。嗟吁!古人门风我所无,新参三转意全孤。曲突何人教我徙,品字投闲我丧吾。曹溪米熟欠一转,石头火出祗一遭。僧徒数十日堆堆,神珠尘锁暗生灰。普请一声无死木,蒲团十劫空悠哉。江阔天长塞雁飞,口中芦荻为谁携。敲醒当年入定叟,生死何劳木作皮。缷却叶,落却枝,一条拄杖两人舁。早知灯盏原有火,锅头饭熟几多时。
其四,《筑堤诗十首》,现仅摘录诗序及其中二首——
诗序称:予以壬寅(1662)首众海幢,四事荒弛,岁增月补,阅四年而大雄殿成。时提督将军常公、参府吴公,为觅寺后田三十七亩。又明年冬,凿渠作堤,蜒蜿周遭几及二百丈。欲堤上栽竹,渠下插柳,池沼波澜,亭台蔽辉。徐而治之,城市山林,无难无妨,不独使王舍城边,蔚有青葱秖树也。因赋筑堤诗。
(诗一)贳地开精舍,穿渠待竹林。了无香火念,只有水云心。锄起惊秋草,虫分隔路吟。莫言吾自限,用意此中深。
(诗二)略似苏公意,无湖只有堤。水来拖素练,日落卧长霓。辨土寻龙脉,扶筇听鸟啼。对人挥汗罢,潇洒在鸡栖。
另外,笔者也在广州市佛教协会编注的《羊城禅藻集:历代广州佛教丛林诗词选》中,查到当时不少文人名士赠诗今无,现举数例如下:
其一,陈子升撰《海幢寺阿字首座屡约相过未果作此简之》,引自《中洲草堂遗集》——
隔江曾自度,长约渡江人。绝迹淹残雨,浮生阅仲春。钟吟清水泛,门迥白鸥邻。不到真空地,梨花月漫新。
其二,王邦畿撰《浴佛前四夜与周量芝五震生元孝订游海幢寺先柬阿首座分得城字》,载《耳鸣集》——
春风已作三朝别,夏月哉生此夕明。堪叹华年同逝水,却思野寺隔孤城。栽池小藕经时长,浴佛余香濯虑清。有约届期谁后到?大师有罚记集名。
选日临珠浦,寻师到石堂。幢标天汉迥,门接海云苍。水荇闻香烟,棚花受荫凉。此中离垢地,真欲礼空王。
十年辞粟里,今日访云林。遂得同人乐,翻惭静心。露葵分午食,山磬落潮音。便拟尘缨解,从师拨草深。
鹿苑多灵异,凡花总不同。兰开鹰爪绿,丹结马缨红。怪石松根护,方塘蜃气通。还闻有驯鹤,放会伴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