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村落藏在深山无人识:探访饶平县浮山镇麻湖村
(2014-06-13 15:35:24)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 |
分类: 旅游 |
陈雪峰
大榕树:见证悠久的世外之地
从县城黄冈驱车北上,沿着纵贯饶平南北的公路,大约要走二十公里,才能看到和麻湖村有关的标志。记者所坐汽车,驶离开了主要公路后,仍要七拐八转,才能到达麻湖村。几经辗转,笔者找到了麻湖村的三位主要负责人,并了解该村情况。
据麻湖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陆利平介绍,现在所看到的麻湖村自五百年前就已经在此出现,换句话说,麻湖村自明代前期就已经存在了。麻湖村历史悠久,今天的麻湖村村民,祖先应在明代前期就已经在此居住。但就在麻湖村建村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并筑有土寨,但后来他们都神秘地撤走了。为什么原有居民会神秘地离开此地,陆利平表示原因并不太清楚。
华南楼:富于特色的饶平土楼
远远看去,华南楼外表呈圆形,仅有一个大门可以进出,看起来华南楼十分闭塞。麻湖村的治安主任陆石来在楼中居住多年,他估计,整座华南楼全部占地面积约五亩,外围分为二层楼,中间是一个圆形大天井,占地面积约一点五亩。
土楼的特点是坚固耐久,并能防御抗敌。陆石来介绍,现在的华南楼建于一百五十年前,屈指一算,正是清朝咸丰年间。陆石来透露,麻湖村位于群山之中,比较隐蔽,而华南楼在抗战期间,曾经一度成为游击战士的隐藏据点。
据了解,华南楼有不少原有居民,在民国时期移居到了泰国。现在的华南楼一共住了二十五户人家,有近百人居住在这里。华南楼经历了百年沧桑,由于后来墙体坍塌,一九八三年,有华侨倡议并对华南楼进行重修。当时华侨按户计算,每户每人资助五百元建楼,不足之数由住户自己凑足。当时的华南楼一共居住了七十五人。当时华侨共捐了近四万元,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款项。
作为一座独特的圆形土楼,华南楼具有相应的建筑保护价值,也具备相应的历史价值。采访中,一位居住在土楼中的老妇就对记者表示,她居住的楼房已经出现坍坏,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对这座不可多得土楼的保护。
仙公山:航海人寻求保护的圣地
从古村落远眺,可见几公里外,矗立着高大的仙公山,海拔有一千多米。据当地人介绍,仙公山是饶平中部最高的大山。仙公山十分突出,恰似园丘状。仙公山顶是一片大平地,麻湖村主任陆利文透露,整个大平地如果站满了人,可容纳近三百人。
陆利文对笔者介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来自饶平南部沿海的海山、拓林、大埕一带航海人士或渔民,均会络绎不绝,登上仙公山,并在山上的仙公庙进行祭拜,祈求航海、捕鱼平安。
陆利文认为,跑到仙公山上祭祀,可能因为仙公山形体高大,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仙公山,因此,仙公山也起到航海指示座标的作用。当然,可以推测的还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意味着一年航海、打渔事业的真正开始,也需要祈求海上平安。
仙公山形体严峻,在山顶建仙公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针对笔者的困惑,今年六十多岁的陆石来对记者讲述了如此故事,他自己是十多岁少年时,就已经有了惯例,攀登仙公山的人必须带二块石头上山。久而久之,仙公山顶堆了不少石头,这些石头竟成了后来修筑仙公庙的材料。
(本文载于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