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埔的名人和故居
(2014-06-07 10:43:51)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历史 |
陈雪峰
粤东大埔县是神奇的地方,这里有青山秀水,被称为“客家的香格里拉”,这里也有形态多样的民居建筑,如方石楼、圆土楼、五凤楼、围龙屋……。走在大埔县境,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埔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大埔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拥有数量众多、别具特色的名人故居。这些名人故居散布于各乡镇,也成为大埔重要的旅游资源。
大埔到底有多少名人呢?说来不敢相信,这片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约只有50万人,却产生了众多重要人物。举凡政界要人何如璋、罗卓英、范汉杰、邹鲁,文化名人温廷敬、田家柄,还有著名的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虽然现在的大埔属于梅州市,但在历史上,大埔曾经是潮州府下属的8县之一。清末民初,客家人居住的大埔县就是潮州府人均文化名人最多的县。
假如大埔是位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的江浙一带,名人众多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大埔是典型的客家山区,这里是汀江、梅潭江、梅江的交汇之地,三江汇成韩江主流。在大埔,几乎处处可见连绵不绝的山岭。这样的穷山僻壤,何以产生如此众多名人?这就不由让人啧啧称奇了。
对于大埔名人众多的解释,我想只有二个答案:
其一,是穷山恶水造成了大埔人的勤奋。和绝大多数客家人一样,大埔人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生存环境险恶。为了摆脱背朝天、面朝土的生存状况,大埔人变得异常勤奋、刻苦。据统计,今天大埔海外华侨的人数和大埔本地人一样多,就证明了大埔客家人为了寻求生存空间的不懈努力。
其二,大埔人十分重视教育。这方面可以举出的例子举不胜举。例如,田家柄是著名经济人士,他资助的以他名字命名的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大埔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明代,大埔的茶阳镇,就产生了父子进士,至今茶阳仍有著名的“父子进士”石牌坊。此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距今390余年,它为纪念当时饶相、饶与龄父子同中进士而建。清末,大埔的教育水平达到顶峰,当时大埔的人均教育程度为潮州府属最高。
难得的是,大埔有了众多名人,也有了众多名人故居。但和很多地方的故居空有名人之号不同,大埔的名人故居本身极富特色。著名的张弼士故居,现在已经开辟为客家博物馆,就是一座典型的围龙屋,值得建筑学家细细揣摩。
再拿三河镇的范汉杰故居来说,此故居是受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独具自身特色。范汉杰故居位于三河镇梓里村,该屋按照20世纪40年代火船形状建筑而成,故又名“火船屋”。屋外形酷似船头,正面用钢筋混凝土装饰为牌坊式门楼,分别用四根水泥柱支撑,两根水泥柱作拱梁形成井字形结构。建筑分上下两层,中间各开一个弧形大门,两侧一小门。从外观来说,“火船屋”明显与众不同。
最后拿邹鲁祖居来说,它位于茶阳镇,建于清代。邹鲁祖居为一正四横的土木结构建筑。正屋有房间 18 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 24
个,建筑面积 1352 平方米,占地面积 1584
平方米。邹鲁祖居有三奇:在季节的更换里,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正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案;屋后花台坎边有郁郁葱葱的风景林,但数百年来竟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每当深夜,从祖居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研究。
大埔的名人故居实在是太多,也太有特色。走在大埔路上,不经意间,就会碰见一座名人故居。某天,我在大埔腹地,正在驱车,无意前就看到一块招牌,指示这是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之地。一代杰出海外领袖祖先居然来自这片山区,真是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