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第三期主题教研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如期举行了。 首先是周卫红老师做了一个《图形的测量》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度量的本质是“比”。从概念上看,度量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从行为上看,度量就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通俗的说就是有几个标准的度量单位。这与之前俞正强老师讲得《度量天下》的测量的本质是相通的,度量首先要有度量对象,度量对象的属性是什么,就有相应的度量工具和度量单位。设计度量的目的是便于测量,测量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开始是自选单位,例如,一拃、一庹、一步、一巴掌……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单位,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不同,单位的大小就不同,使得人们感受到要统一单位,就有了标准单位,又由于单位的细分,就产生了扩充单位。单位的产生是这样的过程,孩子的学习需要经过二次倒转,所以单位的学习,度量意识的培养就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测量的必要性以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认识标准的单位以及扩充单位。图形的测量这一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单位”,也就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本质是“单位”,承重墙是“单位”,测量的对象有线、平面和立体图形,由于测量对象的不同,使得测量的单位不同,就把这些内容的学习分隔开来了,也就是所谓的“隔断墙”。虽然由这些隔断墙把这些知识隔离了开来,但是我们不能就知识讲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大单位的备课观,建立知识的承重墙,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打断隔断墙,以一节课为“种子课”,其它的课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这次教研活动分别有来自5个不同学校的老师对《三角形》、《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这三个单元进行了单元说课。这三个学校的说课都非常精彩,都有大单元的备课观,关注点发生了改变,不仅关注了度量中计算的公式,而且关注了度量的本质,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这些公式,使学生明白这些公式的由来。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任美一、商雪松老师说课的《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的活动设计的非常精彩,先由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缺了一个角引入,使学生猜想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接着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测量、计算、剪拼、折拼、分割推理、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用几何画板再次验证了三角形的3个内角在不停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北京市中关村一小的牛亚娟、闫静老师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她们设计的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活动也非常好,让学生用小正方体去摆大长方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有多少个这样的1³。使我想到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让学生会用厘米量,就是看这条线段或者物体的边里面有多少个1,也就是长度单位的累加,测量面积,就是这个物体里面有多少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面积单位的密铺。 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最为精彩。她从3个方面对这些学校进行了点评,第一、备课观念改变了,不仅关注了测量时用到的公式,而且关注了度量的本质。第二、有大单元的备课观,从零散的知识点进入到整体的把握。第三、对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度量的意识,也就是培养学生度量的自觉性,让他们产生度量的需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是教师读懂教材,把握测量的本质,读懂学生,关注学生的学情,设计巧妙的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唤醒已有的自觉,让他们自主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