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个月在门诊见到一位50多岁的患者,因为左乳疼痛来就诊,慕名要求使用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疼痛,但是在触诊过程中我发现她右乳单孔血性溢液,询问病史,患者回答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没有到医院看病是因为既不疼痛也没肿块,所以认为没什么大事。我建议她做了相应检查,在乳管镜下看到溢液乳孔内明确的肿物,形态不规则,血流丰富,局部乳腺管完全堵塞,考虑乳管内肿瘤。在我的建议下她做了病变乳管的切除,患者术后提心吊胆好几天,害怕肿物病理报的是乳腺癌。最终术后病理提示导管内癌,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肿物是乳腺肿瘤,喜的是幸亏发现的早,肿瘤还没有发生浸润,不需要做腋窝淋巴结的清扫,不需要术后的化疗、靶向治疗等。用较小的创伤治愈了疾病。
(1)乳腺导管扩张症;患有此病的部分病人,早起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多为棕色,少数为血性;发生溢液的乳晕区有皮肤粘连的现象,直径常小于3厘米,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质软,有触痛,若并发感染时,肿块局部有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
(2)乳房囊性增生:多见于育龄妇女。部分病人乳头溢液为黄绿色、棕色、血性或无色浆液样,此病有两个特点:一是表现在乳房周期性胀痛,好发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轻者不被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及生活。二是乳房肿块常有发生,可见于一侧或双侧,也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结节状且大小不一,质韧不硬,与皮肤无粘连,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在月经后可有缩小。这种溢液临床较常见。
(4)乳腺癌:部分乳腺癌病人有鲜红或暗红色的乳头溢液,有时会产生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黏性,溢出后不留痕迹,化验检查溢液可找到癌细胞。
其次根据溢液特点不同,可以进行初步的鉴别。
(1)溢液是真性还是假性:真性溢液是指液体从乳腺导管内流出。假性溢液常见于乳头凹陷者,由于乳头表皮脱落细胞积存于凹陷处,引起少量形似液性豆渣样的渗出,时常有臭味。一旦拉出凹陷的乳头,保持局部清洁,"溢液"即会消失。
(2)溢液是单孔还是多孔:乳头有15-20个乳管的开口。出现溢液时要观察液体从哪一个或几个开口溢出。单孔溢液乳腺导管内肿瘤可能性相对偏大。多孔溢液可能是生理性的、药物性的、全身良性疾病等。
(3)溢液是自行外溢还是挤压后溢出的:前者多为病理性的,乳癌病人约13%有自发性溢液史。良性或生理性溢液以挤压后溢液多见。
(4)溢液的性状:不同的乳房疾病,其溢液时的性状也不一致。如:
1)
乳汁样:多为生理性,如断奶后或流产后的近期,不是癌症的表现。
2)
脓性溢液:多为乳腺导管炎症。
3)
淡黄色溢液:最常见的一种溢液,几乎见于各种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症为多见。也有一部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癌。因此,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4)
血性溢液:可为鲜红色、咖啡色、淡黄色、褐色等不同的颜色。此种溢液是危险的信号,应高度警惕,其中50%-75%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5%为乳腺癌。如血性溢液发生于绝经后,则乳腺癌可能性更大。
5)
清水性溢液,无色透明,偶有粘性,溢出后不留痕迹。这种溢液可能是乳腺癌的信号,应进一步检查。
(5)患者年龄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良性疾病可能性大。若在50岁以后出现乳头溢液者,高度怀疑其为恶性疾病。
当然,这些鉴别点只是初步供患者进行自检、鉴别,正规检查还是应该在医院进行。目前乳腺体检国际上推荐三联诊,即触诊、超声、钼靶,但是鉴于许多导管内肿瘤初期均较小,加上乳头下病变超声漏诊率较高,而肿瘤如果密度不高,又没有钙化灶则钼靶片不敏感。所以如果医生触诊发现可疑乳头溢液,可能会推荐进行乳管镜检查。学名全称叫乳腺导管内窥镜。即以略粗于头发丝的光导纤维进入病变乳孔内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可以将病变乳孔内情况放大60倍,在电脑屏幕上清晰显示,基本也没有疼痛和痛苦。新的技术极大提高了既往超声、钼靶都不太敏感的早期乳管内肿瘤的检出率,使乳腺癌得以更早发现,被消灭在摇篮中。还为手术提供精准定位,可谓"科技让人更轻松"。
作者:张董晓,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乳腺导管内窥镜对乳管内肿瘤的发现及定位、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微创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乳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前一篇:哺乳期乳腺炎的自我调护
后一篇:哺乳期乳头疼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