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山水城为一体的明清古城---青州古城
(2022-04-08 15:21:14)
3月24日下午4时40分许,我们游览完井塘古村,便前往青州古城游览。
阜财门,之前称作云山门。历史上的南门有二重,头道城门外有跨涧石桥,称“官桥”。据志书记载,青州府城南门“崇宏壮阔,与东、西、北三门迥殊。”这是因为城面南而立,当为正门。进入南门是瓮城,比较宽阔,但当时仅有两家住户。瓮城之内曾有照壁。
海岱都会坊。
尚书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该坊2014年在原址复建,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石茂华,字君采,号毅庵,青州府益都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后以养老致仕归家。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歉,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此坊。牌坊抱柱南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
大学士坊。
柱国坊。
大宗伯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陈经所立。此坊高11米,宽14,5米。中门净宽5米,底部宽12米。在古城的夥巷口,今偶园街北段。陈经,字伯常,号东渚,明正德九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年立此坊时,陈经担任礼部尚书,即“大宗伯”,故坊额中有“大宗伯”三字。牌坊抱柱北楹联上联是:立朝骨鲠,谠直敢言名已闻;下联:平居性澹,门无干谒廉有声。大宗伯坊是经皇帝批准而建的,坊顶额有“圣旨”两字。
太保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人邢玠所立。2015年在原址复建,为四柱三门式。邢玠,字搢伯,号崑田,明代青州府益都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逝世后赠太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邢玠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统兵朝鲜抗倭,大获全胜。牌坊抱柱南楹联上联是:提封依旧三千里;下联是:社稷重新二百年。
北门里坊。为北门大街之地标性建筑,是二柱带跨楼的牌楼,坊额为“北门里”,抱柱南联为:“看似砖旧石残,想当年九州商贾纷至,甚是热闹;其实人杰地灵,见今朝世界宾朋沓来,尤为繁荣。”反映了青州当时繁荣景象和名人众多的历史。
除此之外,青州古城还有两堂、两街、一巷、一院、一园、一府、一槐、一桥景点可览。
两堂即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
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最初规模较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法国梅神甫接管后第一次购地扩建。民国二十年(1931年),益都天主教堂正式由烟台教区划出,直归罗马教区管辖,设立青州教区,统管益都、临朐、昌乐、寿光、临淄、高苑、博山、博兴、广饶等十县的教务。由法国神甫卫国栋任独立教区的第一任主教。随着天主教的不断发展,1933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规模更大的天主教堂。主教堂外型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座西面东,门楼为西洋尖拱式。教堂以南原为修女院,当地百姓称作“老姑院”,解放前教会在此院办过孤儿院,收容社会孤儿数十名。解放后这里由政府接管,院内孤儿都陆续做了妥善安置,少数孤儿于五十年代初随同修女、大姑并入坊子孤儿院。解放前夕,华东局创办的青州建设研究会曾在此办公,原设在弥河镇大关营村的华东局保育院南迁前也曾在此暂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爱国会得已恢复,办公地点暂设在修女院内。1997年,青州市政府拨款在修女院旧址重建天主教堂。新教堂坐西面东,外型仍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东西长40米,南北宽18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迎面坎山砖雕精美别致,顶部有三座尖塔高耸入云,其中间一座高35.8米。三个红色大门圣洁典雅,正门上方雕有耶稣像,两边门上方有白色和平鸽,继上雕刻着“荣主”、“益人”四个大字。四周墙体青砖到顶。堂内西首设圣坦,四周墙壁挂着数十幅精湛的艺术油画,内容多为救世主耶稣活动的圣迹。堂前院北侧有人造假山,院中有各种奇花异草,环境幽雅,设施完备,现“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益都主教区”均设于此。
基督教堂。187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青州。1879年,英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库寿宁等来青,先在青州市民主街中段路西购置部分土地,建了部分平房,成为青州基督教最早的活动场所。1909年,牧师卜如斯,聂德华等偕英藉工程师,由英浸礼会投资,在原址正式创建了大基督教堂。该教堂占地面积二千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四百多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调,与天主教堂不同之处是,它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除大教堂之外,周围还有许多辅属建筑,形成一宏伟的建筑群。包括:大教堂、小礼拜堂、博物堂、牧师寝舍及办公用房等。欧式的尖拱大门坐西面东,门两侧有欧艺铁护栏,护栏两旁为青砖灰瓦西式尖拱门窗的沿街东屋数间。大门内青砖甬道直达月台,月台台基高1.3米,月台之上是主体建筑大礼拜堂。教堂面阔五间,进深九间,面积614平方米,正中不留门,尖顶大坎山两边各有一六角型三层柱式钟楼,曰“恩光楼”,楼高15米,上为六角亭顶,每层周边有拱型修长小窗。楼的底层正面各开一尖拱式大门直通教堂内。教堂内装饰独特,正面西首有一突出的圣坦,上有祭台,台前有一直径二米的圆形地下净池,供教友听课前净手净身。教堂内两边有东西两排拱式木制框架,更显堂内庄严肃穆。大教堂前月台下南北各有平房十一间,北为办公场所,南为教会原先建的博物堂。
两街即东门大街和万寿宫街。
东门大街。
万寿宫街。东西走向,因街北有万寿宫而得名。东接云门山路,西至玲珑山南路,又西斜对心寺街,条石铺设。万寿宫为地方官员遥拜皇帝之所,始建于清初,民国前期拆毁。
万寿宫街以南分别有:团圆阁西巷,因该路东侧三官庙有团圆阁而名,北起万寿宫街,南至城墙;四井口巷,北接万寿宫街,南抵城墙,因巷内有四井口得名。据传,该井始凿于北魏后期,口阔井深水涌,为安全井上覆有石板,开四口,可同时供多人取水,故曰四井口。以北有九曲巷,因此巷狭窄多曲折而得名,西接玲珑山南路,东连南门大街,北临天主教堂。
一巷即卫里巷。
卫里巷。因巷内曾有明山东都指挥使司及青州卫署指挥机关而得名。山东都指挥使司是明代设在青州的军事机构。明洪武初,设立益都卫。洪武三年,改青州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九年,迁于济南,遂为山东都指挥使司,青州立左、右二卫。永乐四年,移右卫戍德州。现仅存正厅两间。此巷现为回民聚居区。
一院即青州府贡院。
青州府贡院。青州府贡院,即考院,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场所。封建社会实行科举选士制度始自隋朝,当时士子读书以求进取,需经层层考选,博取功名。一般的考试要经过四道关口。一是考秀才,府城考选仅为头道关口,谓之“进学”,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没能考中的,无论长幼,还是“童生”,要继续考试。二是考举人,秀才有资格参加省里的考试,即乡试,就是参加行省考试,乡试录取的成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三是考进士,成为举人后方能取得进京考试的资格,这个考试叫做会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四是考状元,会试录取者再统一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排出具体名次,第一名为“状元”。作为进学考试,选拔秀才,一般是三年两次进行,而乡试、会试则为三年一次。乡试是在考试之年秋季进行,称“秋闱”,翌年春季举行会试、殿试,故称“春闱”。科举取士,乃封建时代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从进学到殿试,都有一整套规范严整的制度与措施。贡院设施均按规制设置,明清时期在府州县设立考棚,在京师及各省会城市则设立贡院。青州贡院的前身为明代山东布政司衙署。据记载,明初设山东布政使司于青州,即省级行政区。洪武九年(1376年)迁至历城,于青州设布政分司,后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山东按察副使高第与青州知府王家宾共议,将此处改为书院,按察副使高第为之命名曰“云门书院”,同时,作为学道考选士子之所。当地提学,即管理学道的官员以按察司佥事身份兼管海防道,平日视事海防道,至期便亲临书院,选考士子。清雍正四年(1726年),确立考选制度,即成为“学使按临之所,遂专考院之名”,民间俗称其为“考院”。直至清末(1905年)废科举。此地作为府城考选各县秀才场所,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在这里考中的秀才。民国初年,全省师范调整,青州、莱州、登州、胶州、武定(今惠民)各府所办师范共组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校址就在这里。其治学严谨,名师高徒辈出,成为当时著名学府。建国后,初为山东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为益都第二中学校址,2006年,二中迁入新建校址后,改为“青州市云门双语学校”。青州自古文运昌盛,科举成果蔚为大观。据史料记载,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有状元名称以来,至清末1905年最后一名状元,共产生了777个文武状元。其中,姓名、籍贯均可考者约440人,今山东地区共有36名,其中仅今青州市范围内就有6人,数量之多,仅次于孔子故里曲阜的7人。这6名状元,即文状元苏德祥、王曾、张唐卿、普颜不花、赵秉忠,武状元丁殿祥。至清代,还有一名状元与青州有关,就是洪钧。洪钧本籍苏州,当年随母来青州给人打工,主人看他聪明,让他陪儿子一起读书,后来高中状元,所以,青州有句俗语“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关于洪钧,大家都熟悉,曾任多国大使,其妻即名妓赛金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的主人公就是以赛金花为原型。
一园即偶园。
南接南门大街,北至县十字口,是古南阳城纵贯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过去曾称估衣市街、中山街、新民街、民主街、民主北街、东方红路,后因“偶园”改称偶园街。偶园,最早为衡王府的东花园,后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字孔博,又字易斋,青州府益都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宋代古槐。国槐,在青州地区栽植历史悠久,现存古槐400余棵,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约占一半,树龄最长、最著名的为范公亭公园里的宋代古槐,老树虬枝,依然生机旺盛,枝繁叶茂。该树高10米,冠幅10米,胸围4.4米,树龄约800年,为偶园街区内重要的历史标志物。
一桥即石桥子。
石桥子。东门街与南、北营街的交叉口原有一处石桥,桥下是排水系统,故称此路口为“石桥子”。“石桥子”往北是北营街,旧时为青州著名的小五金加工街,盛时剪刀作坊数十家,“家家红炉旺,户户铁锤声”,所产的“大三”牌剪刀,工艺制作精良,闻名全国。街内“森盛”号为清末状元洪钧幼时学徒和读书之所。现由于云门双语学校的东门开于此街,业态多与教育培训有关。“石桥子”往南是南营街,嘉庆年间的武状元丁殿祥便生在此街。这里原有富丽堂皇的武魁府和高唐王府等,现偶园的东门以及清真寺的西门均开于此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