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融山水城为一体的明清古城---青州古城

(2022-04-08 15:21:14)

  融山水城为一体的明清古城---青州古城

     久闻山东青州古城复建的不错,适值大名滴溜酒业组织业界客户外出前往旅游,我们便随团以往。

324日下午440分许,我们游览完井塘古村,便前往青州古城游览。

    青州古城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

   青州古城城建格局完整,历史脉络清晰,是国内外罕见,至今保存完好、山水城一体的明清古城。青州素有“东方古州,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之称。早在7000年前,青州古城所在地就已出现人类文明的曙光。汉初开始在此置郡县,1000多年的省级治所,1600多年的郡府治所,明洪武九年1376年)前始终是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曾是建国立都、封侯封王之地。南燕国定鼎青州古城12年,王朝都城,山东省内唯一。

   漫步青州古城青石板古街,大量衙署建筑遗存、西洋建筑群、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条青砖青瓦的明清古街道及众多传统民居,蔚为大观。有文物保护单位22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古城老照片展、基督教博物馆等19个专题展馆尽显古城的丰厚内涵。奎星楼、三官庙、青州府贡院、清真寺等上百处古典建筑汇聚古城,凸显了古城文化的共融共生。博物堂为中国最早的西洋博物馆。偶园曾是明代衡王府东花园,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园内假山堆砌巧夺天工,与中南海瀛台的假山同出一脉,“福、寿、康、宁”、“春、夏、秋、冬”奇石及十三贤石江北仅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国宝。具有800年历史的昭德古街,至今完整地保留原貌,200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全国仅存的三大元代真教寺之一青州真教寺以及始建于宋仁宗年间的万年桥、松林书院,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古朴中散发着深重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汉、回、满等多个民族、2万多原住民完整延续着古青州地区的传统文脉,隆盛糕点、金城药铺、鲁味居等400多家老字号和特色店铺,100多种青州府传统名吃,延续着海岱都会的繁华;世界上最早的拉弦乐器——青州挫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回族花毽以及满族八角鼓等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说着青州古城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征,不仅铸就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和谐共处、一城而居的独特景观,也赋予了青州文运昌盛的风骨与机缘。这里,先后走出了王曾、赵秉忠等6位状元,180多名进士,可谓是状元、进士之乡在此为官、居住或游历过的历史名人,如宋代的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李清照,明代的王世贞、胡宗宪、冯裕、冯琦、钟羽正、邢玠、石茂华、刘珝,清代的冯溥、房可壮,近代的宋传典、宋斐卿、胡可、胡旭、祁天民等,不下百余位。他们在青州留下了大量的园林府邸、景观建筑和诗文著作,增加了青州古城的内涵,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新复建的青州南城门--阜财门进入城内,开始了古城之旅。

   阜财门是古南阳城的南门。南阳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元、明、清为路、行省、府署所在。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城墙高12米,厚6米,长13华里零108步,共有城垛口1777个,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衙署、庙宇、教堂、书院、府邸、公馆、会馆、商号、店铺、票号、镖局等罗布其中,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第一府城”。礼部尚书冯琦曾对青州古城有这样的评价:地控海邦,万里扫鲸鲵之浪;云开天府,千山当虎豹之关。明代吴斌的《青州歌》中也写到:“青州高城雄九州,城门天上飞琼楼。羽林兵卫若熊虎,剑戟耀日寒光浮。”因古南阳城形似卧牛,故又俗称“卧牛城”。现重建的阜财门及城台是按照历史原貌进行设计复建。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南城门城台内设两层,古时作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内两侧各设有三个券洞门进入藏兵洞,通过楼梯可上达城门楼内。城台东西两侧另设东西登城马道。 

阜财门,之前称作云山门。历史上的南门有二重,头道城门外有跨涧石桥,称“官桥”。据志书记载,青州府城南门“崇宏壮阔,与东、西、北三门迥殊。”这是因为城面南而立,当为正门。进入南门是瓮城,比较宽阔,但当时仅有两家住户。瓮城之内曾有照壁。 第二重城门上原来悬有汉白玉匾额,上有牡丹、熊和霸鸟图案,据说,其寓意是青州为雄霸一方的富庶之地。门洞两侧各有藏兵洞三个,别看这洞门小,但里面却又深又宽阔,足以藏兵。旧时,进了南门,东向为隙地,内有一庙宇俗称“疙瘩庙”,人有患荨麻疹的,拜之极灵验。而庙的正名应称“太尉庙”,祭祀的是宋代周氏太尉,本地人。 进门向北即是南门大街,街面用条石铺成,长约200余米,尽头处为东西向的万寿宫街,再向北即偶园街。南门大街两侧有东华门南巷、万寿宫街、九曲巷等街巷,有天主教堂、胭脂井、海岱都会坊等。

   进入阜财门,我们发现在这南北大约2公里的街道上耸立着一个个古香古色的高大牌坊,这也是我走遍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特区174个市、县除河南浚县之外未曾见过的,可以说是青州古城的一大特色。据记载,历史上的青州古城内牌坊众多,包括王府牌坊、文庙牌坊以及众多地方名人的恩荣坊、科第坊等。明清朝代,青州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众多,府第、祠堂聚集城中,所立牌坊多在城区各街口府第附近。因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很强的装饰风格。青州古城街道中的牌坊基本属于旌表贤人的类型,而且都是明代的。在明代,获取了功名的人才在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都能获得一定数额的建坊银,这一举措使建坊之风风靡全国。牌坊建筑所占面积相对较小,但其文化内涵却高。青州古城牌坊坊额及联句的题刻多出自名人之手,含义和书法各有千秋。牌坊上的各类精美雕刻和建筑造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和风格。现青州古城复建的牌坊从南到北主要有:

海岱都会坊。 古代青州地处海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只能走两边的小门。

尚书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该坊2014年在原址复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石茂华,字君采,号毅庵,青州府益都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后以养老致仕归家。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歉,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此坊。牌坊抱柱南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 牌坊抱柱北楹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

   一门科第坊。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科第连绵而立。该坊2014年在原址复建,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92米,总高度11.32米。青州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书香传承,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自明正德三年(1508年)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冯氏三代65年的时间内,先后有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等6人考中进士,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等3人考中举人。历史上,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明清时期,先后出了冯裕、冯溥、冯琦等名人,如:明代,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冯琦官至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襄;清代,冯溥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牌坊抱柱南楹联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 北海世家;牌坊抱柱北楹联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一门科第坊是经皇帝批准而建的坊顶额有“圣旨”两个金字。

  大学士坊。 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该坊2014年在原址复建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5.94米,总高度12.65米。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牌坊抱柱北楹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牌坊抱柱南楹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

柱国坊。 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2014年复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78米,总高度12.74米。 刘珝,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人,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官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柱国”文勋封号,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明宪宗称其为“东刘先生”,并赐印“嘉猷赞翊”。弘治三年卒,弘治皇帝为之亲撰祭联:“忠裨于国,允称一代名臣孝表于乡,堪称三朝元老”。青州府、寿光县都建祠祭祀。

大宗伯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陈经所立此坊高11米,宽14,5米。中门净宽5米,底部宽12米。在古城的夥巷口,今偶园街北段。陈经,字伯常,号东渚,明正德九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当年立此坊时,陈经担任礼部尚书,即“大宗伯”,故坊额中有“大宗伯”三字。牌坊抱柱楹联上联是:立朝骨鲠,谠直敢言名已闻;下联:平居性澹,门无干谒廉有声。大宗伯坊是经皇帝批准而建的,坊顶额有“圣旨”两字。

太保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人邢玠所立。2015年在原址复建,四柱三门式。邢玠,字搢伯,号崑田,明代青州府益都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逝世后赠太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邢玠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统兵朝鲜抗倭,大获全胜。牌坊抱柱楹联上联是:提封依旧三千里;下联是:社稷重新二百年。

北门里坊。为北门大街之地标性建筑,是二柱带跨楼的牌楼,坊额为“北门里”,抱柱联为:“看似砖旧石残,想当年九州商贾纷至,甚是热闹;其实人杰地灵,见今朝世界宾朋沓来,尤为繁荣。”反映了青州当时繁荣景象和名人众多的历史。

除此之外,青州古城还有两堂、两街、一巷、一院、一园、一府、一槐、一桥景点可览。

两堂即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

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最初规模较小。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法国梅神甫接管后第一次购地扩建。民国二十年(1931年),益都天主教堂正式由烟台教区划出,直归罗马教区管辖,设立青州教区,统管益都、临朐、昌乐、寿光、临淄、高苑、博山、博兴、广饶等十县的教务。由法国神甫卫国栋任独立教区的第一任主教。随着天主教的不断发展,1933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规模更大的天主教堂。主教堂外型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座西面东,门楼为西洋尖拱式。教堂以南原为修女院当地百姓称作“老姑院”,解放前教会在此院办过孤儿院,收容社会孤儿数十名。解放后这里由政府接管,院内孤儿都陆续做了妥善安置,少数孤儿于五十年代初随同修女、大姑并入坊子孤儿院。解放前夕,华东局创办的青州建设研究会曾在此办公,原设在弥河镇大关营村的华东局保育院南迁前也曾在此暂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爱国会得已恢复,办公地点暂设在修女院内。1997年,青州市政府拨款在修女院旧址重建天主教堂。新教堂坐西面东,外型仍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东西长40米,南北宽18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迎面坎山砖雕精美别致,顶部有三座尖塔高耸入云,其中间一座高35.8米。三个红色大门圣洁典雅,正门上方雕有耶稣像,两边门上方有白色和平鸽,继上雕刻着“荣主”、“益人”四个大字。四周墙体青砖到顶。堂内西首设圣坦,四周墙壁挂着数十幅精湛的艺术油画,内容多为救世主耶稣活动的圣迹。堂前院北侧有人造假山,院中有各种奇花异草,环境幽雅,设施完备,现“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益都主教区”均设于此。

基督教堂。1875年,基督教开始传入青州。1879年,英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库寿宁等来青,先在青州市民主街中段路西购置部分土地,建了部分平房,成为青州基督教最早的活动场所。1909年,牧师卜如斯,聂德华等偕英藉工程师,由英浸礼会投资,在原址正式创建了大基督教堂。该教堂占地面积二千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四百多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调,与天主教堂不同之处是,它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除大教堂之外,周围还有许多辅属建筑,形成一宏伟的建筑群。包括:大教堂、小礼拜堂、博物堂、牧师寝舍及办公用房等。欧式的尖拱大门坐西面东,门两侧有欧艺铁护栏,护栏两旁为青砖灰瓦西式尖拱门窗的沿街东屋数间。大门内青砖甬道直达月台,月台台基高1.3米,月台之上是主体建筑大礼拜堂。教堂面阔五间,进深九间,面积614平方米,正中不留门,尖顶大坎山两边各有一六角型三层柱式钟楼,曰“恩光楼”,楼高15米,上为六角亭顶,每层周边有拱型修长小窗。楼的底层正面各开一尖拱式大门直通教堂内。教堂内装饰独特,正面西首有一突出的圣坦,上有祭台,台前有一直径二米的圆形地下净池,供教友听课前净手净身。教堂内两边有东西两排拱式木制框架,更显堂内庄严肃穆。大教堂前月台下南北各有平房十一间,北为办公场所,南为教会原先建的博物堂。

两街即东门大街和万寿宫街。

东门大街。 东门过去称海晏门。原来门洞上方有块石匾,上刻有“海晏”门之旧名“海岱”二字,落款为“大明洪武三年山东都指挥使叶大旺监修”。城墙及城门洞外层为包砖加固,城门洞包砖有生铁汁灌缝,十分坚固。出东门,即东关昭德古街。在六十年代,东门瓮城内尚有关帝庙、少数民族卫生所、著名商号闵家庄“西桂堂”、牛家“同仁堂”等及住户18家。进入东门向西即东门大街。东门大街是青州古城的主要街道,始建于北魏初期。为南阳城内最主要的东西大街,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街。这条街道,东段是传统意义上的东门大街,而西段原称卫街,现在统称东门大街,东起东门,西至卫街西口,全长600多米。当时,街内衙署、寺庙、名人府邸、老字号林林总总,从经济到军事到书院,在这里都有丰厚的遗存。金代山东东西路统军司衙署、明初山东布政分司衙署、山东都指挥使司衙署、青州左卫衙署、青州府贡院皆设于此街。沿街店铺密布,有隆盛糕点、顺和笔庄、仁和堂药铺、义翰斋、泰盛和、天增益帽店等老字号。大街两侧有前局、后司、南营街、北营街、卫里巷、楼里巷、冯宅巷等街巷和凝翠楼、东岳庙、冯府等著名建筑。解放后陆续改为居住和商业。

万寿宫街东西走向,因街北有万寿宫而得名。东接云门山路,西至玲珑山南路,又西斜对心寺街,条石铺设。万寿宫为地方官员遥拜皇帝之所,始建于清初,民国前期拆毁。

万寿宫街以南分别有:团圆阁西巷,因该路东侧三官庙有团圆阁而名,北起万寿宫街,南至城墙;四井口巷,北接万寿宫街,南抵城墙,因巷内有四井口得名。据传,该井始凿于北魏后期,口阔井深水涌,为安全井上覆有石板,开四口,可同时供多人取水,故曰四井口。以北有九曲巷,因此巷狭窄多曲折而得名,西接玲珑山南路,东连南门大街,北临天主教堂。 

一巷即卫里巷。

卫里巷。因巷内曾有明山东都指挥使司及青州卫署指挥机关而得名。山东都指挥使司是明代设在青州的军事机构。明洪武初,设立益都卫。洪武三年,改青州都指挥使司,洪武十九年,迁于济南,遂为山东都指挥使司,青州立左、右二卫。永乐四年,移右卫戍德州。现仅存正厅两间。此巷现为回民聚居区。

一院即青州府贡院。

青州府贡院。青州府贡院,即考院,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场所。封建社会实行科举选士制度始自隋朝,当时士子读书以求进取,需经层层考选,博取功名。一般的考试要经过四道关口。一是考秀才,府城考选仅为头道关口,谓之“进学”,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没能考中的,无论长幼,还是“童生”,要继续考试。二是考举人,秀才有资格参加省里的考试,即乡试,就是参加行省考试,乡试录取的成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三是考进士,成为举人后方能取得进京考试的资格,这个考试叫做会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四是考状元,会试录取者再统一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排出具体名次,第一名为“状元”。作为进学考试,选拔秀才,一般是三年两次进行,而乡试、会试则为三年一次。乡试是在考试之年秋季进行,称“秋闱”,翌年春季举行会试、殿试,故称“春闱”。科举取士,乃封建时代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从进学到殿试,都有一整套规范严整的制度与措施。贡院设施均按规制设置,明清时期在府州县设立考棚,在京师及各省会城市则设立贡院。青州贡院的前身为明代山东布政司衙署。据记载,明初设山东布政使司于青州,即省级行政区。洪武九年(1376年)迁至历城,于青州设布政分司,后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山东按察副使高第与青州知府王家宾共议,将此处改为书院,按察副使高第为之命名曰“云门书院”,同时,作为学道考选士子之所。当地提学,即管理学道的官员以按察司佥事身份兼管海防道,平日视事海防道,至期便亲临书院,选考士子。清雍正四年(1726年),确立考选制度,即成为“学使按临之所,遂专考院之名”民间俗称其为“考院”直至清末(1905年)废科举。此地作为府城考选各县秀才场所,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在这里考中的秀才。民国初年,全省师范调整,青州、莱州、登州、胶州、武定(今惠民)各府所办师范共组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校址就在这里。其治学严谨,名师高徒辈出,成为当时著名学府。建国后,初为山东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为益都第二中学校址,2006年,二中迁入新建校址后,改为“青州市云门双语学校”。青州自古文运昌盛,科举成果蔚为大观。据史料记载,自唐代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有状元名称以来,至清末1905年最后一名状元,共产生了777个文武状元。其中,姓名、籍贯均可考者约440人,今山东地区共有36名,其中仅今青州市范围内就有6人,数量之多,仅次于孔子故里曲阜7人。这6名状元,即文状元苏德祥、王曾、张唐卿、普颜不花、赵秉忠,武状元丁殿祥。至清代,还有一名状元与青州有关,就是洪钧。洪钧本籍苏州,当年随母来青州给人打工,主人看他聪明,让他陪儿子一起读书,后来高中状元,所以,青州有句俗语“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关于洪钧,大家都熟悉,曾任多国大使,其妻即名妓赛金花,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的主人公就是以赛金花为原型。

一园即偶园。

   偶园。 坐落于偶园街中段路东。偶园街全长约1000米,

南接南门大街,北至县十字口,是古南阳城纵贯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过去曾称估衣市街、中山街、新民街、民主街、民主北街、东方红路,后因“偶园”改称偶园街。偶园,最早为衡王府的东花园,后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冯溥,字孔博,又字易斋,青州府益都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深得康熙帝的重用,康熙皇帝称其为“辅弼重臣”,并赞扬他“端敏通达”、“勤劳素著”。冯溥秉性耿直,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 冯溥在京城时,曾得元人之万柳园,园内因遍植柳树而得名。康熙二十一年,七十四岁的冯溥告老还乡,购得此园,取“无独有偶”之意,谓之“偶园”。(《清史稿》说此园是康熙帝所赐,近年根据冯氏研究者考证,实际上在冯溥致仕之前就已经购得此园。) 偶园北面与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宗祠和宅第大部分都已经被毁,但花园仍保持完好。因为以前是衡王的东花园,因此,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尤其是园内的假山,构思巧妙、手法高超。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据园林专家考证,青州偶园是明代中国造园名家张南垣的之子张然的作品。 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三株明代迎春花,四百年来花香依旧;园内“福、寿、康、宁”四大奇石,弥足珍贵,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之说,更有园内假山堆砌,精巧别致,小桥流水,古柏参天。                      

   一府即冯府旧址。原先为清代大学士冯溥的府第,其宅第规模当时堪称青州第一。大门坐北面南,门前有旗杆、石狮,旗杆顶上是三斗九箍,象征着一品官阶。其宅第有三进院落,外加东跨院、后花园,共计有房屋60余间。其前厅面阔5间,半人多高的月台,正面出厦亮窗,砖、木、石三雕精美无比,檐下四根朱红柱子,直径粗足两人合抱。厅内陈设一流,厅房之大可容数百人,人称“山东第一厅”。《青社琐记》记载:“冯文毅公之予告归也,清圣祖赐诗、赐玉印,方约寸余,高则忘之,印文曰:“适志东山”。解放后冯府曾为益都县城关镇驻地。历经多年,院落已不成体系,尚存7栋历史建筑,保存较好,在墀头及山墙位置能看到少量砖雕。宅内原有“冯起震画竹石刻”一方,现存青州市博物馆。

    一槐即宋代古槐。

  宋代古槐。国槐,在青州地区栽植历史悠久,现存古槐400余棵,明代及明代以前的约占一半,树龄最长、最著名的为范公亭公园里的宋代古槐老树虬枝,依然生机旺盛,枝繁叶茂。该树高10米,冠幅10米,胸围4.4米,树龄约800年,为偶园街区内重要的历史标志物。

一桥即石桥子。

石桥子。东门街与南、北营街的交叉口原有一处石桥,桥下是排水系统,故称此路口为“石桥子”“石桥子”往北是北营街,旧时为青州著名的小五金加工街,盛时剪刀作坊数十家,“家家红炉旺,户户铁锤声”,所产的“大三”牌剪刀,工艺制作精良,闻名全国。街内“森盛”号为清末状元洪钧幼时学徒和读书之所。现由于云门双语学校的东门开于此街,业态多与教育培训有关。“石桥子”往南是南营街,嘉庆年间的武状元丁殿祥便生在此街。这里原有富丽堂皇的武魁府和高唐王府等,现偶园的东门以及清真寺的西门均开于此街。

    按照旅游团统一集合时间的规定,下午6时,我们便匆匆游览完了古城,返回了住地。回味青州古城一游,倍感恋恋不舍:一是游览时间太仓促,一些景点未能目睹,许多景点未能饱览;二是漫步古城有种惬意感,感觉心情舒畅,怡然自乐。三是古城保护、复建、管理的力度值得学习和称道。在我们游览中没有看见古城街头有任何垃圾,也很少看见有垃圾桶存放,整个街面石板铺就,店幌招展,干净整洁,街边装扮的碧草如茵,鲜花盛开,流水潺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